理想5C超充和整车竞争格局1006
国庆自驾去泰山和济南玩了一圈,仔细体会一下京沪高速上的充电站,不推荐股票,整车都在烂掉格局里面苦苦挣扎,纯纯的分析研究,得到一些长期思考的结论。
先说结论:
写完了下来,好像没啥必然的结论;
第一, 仅从桩的角度,可能特锐德值得看看,毕竟最大公桩企业。但是这玩意需要巨大资本投入,长期对利用率特别敏感,现在利用率只有27-28%,如果长期能到35-40%,利润可能会爆炸;但是需要阿里,腾讯这种级别企业帮助去投入才行。但是阿里选择了朗新集团这种垃圾投入,也是不明觉厉。
第二, 从车企角度看,没有看到不确定行机会,小米值得看看吧,主要长期海外空间还比较大,500万辆车,能够有500亿元利润,值得6000-1.2万亿元,但是小米短板也很明显,智能化一坨狗屎,全靠车漆忽悠,几乎全靠雷军的个人能力,这种个人能力是否会坍塌,,不可知啊
华为,智能化牛逼,但是离t其实还比较远,牛逼会吹,互联网2家牛逼都会吹,但是整车制造成本高,这个高一方面是华为研发和销售费用都很高,30万以下车就不赚钱了。天花板太低了,出口有限制,不如小米潜力,另外,华为6界分散了精力,可能谁都不太赚钱赛力斯稍稍强一些,但是其他5界也限制了他的天花板,剩下5界长期都是陪跑,没啥利润,全是忽悠。
犹豫小米,华为两大天花把20万以上车吃掉了小半,其他人天花板很窄,20万以上车也就是600万,小米,华为干掉200-300万辆以上,其他人天花板就是50-100万之间,不出海很难玩,利润上限也就是50-150亿元之间,给15倍,其他都没啥空间。
分析下来,好像的确不如电池。找机会再谢谢电池,其实整车锂电机会就是电池、固态和智能化。石油长期需求萎缩可能比大家想想的快。
正文内容:
1) 充电桩历史建设回顾
主要有三方力量再做这个事情,第一,两大电网;第二,车企自建;第三,第三方,特来电等等。家庭自己装的暂不考虑。
国家电网在10年前,大规模建设一批,好像投资几百亿元,不过那时候充电功率都太低和使用率很低,国网应该是亏大发了,中间停了4-5年没怎么建设,这今年观察下来,就开始大规模建设了;整体上属于公用设施。基本上,交流桩太浪费资源,基本上都该改成直流桩了,直流桩的功率大概都在10-200kwh左右。
车企自建:主要是telsa,小鹏,理想,蔚来这些,从自建桩的角度看,小米和华为,比亚迪这些都是垃圾,反正高速上我一个都没有见到。自建的角度看,理想现在再做正确且长期的事情,只要理想不死掉,长期一定会很大作用的。
第三方:特来电,星星充电;但是利用率一般,所以整体盈利其实一般。特来电最新一级市场估值150-200亿元左右;
2) 长期车桩比和均衡状态
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610 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 409.6 万台,私人充电桩 1200.4 万台。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 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 2553.9 万辆,占比 69.23%(其中插电混,包括了增程)。预计2025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700万辆,全国汽车3.7亿辆左右。保有量占比12.7%。
长期保有量估算:预计新能源车保持15%左右增长,2035年新能源车保有量预计会达到50%,这个角度看,石油长期需求必然萎缩。这样石油股的投资我觉着会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正常的车桩比:目前大概2.7比1是常态,正常共桩效率是私人的3倍,折算下来,2比1左右;目前现在公桩部分利用率不足10%,但是高速和核心商圈严重不足;长期按照1:1建设的话,估计2亿辆车,需求1.5亿个桩,现在1600万个,还有很大空间(是否需要这么多,其实是值得商榷,如果都是5c超充的话,可能1亿个就够了)
3) 目前车企自建桩的情况
目前看,蔚小理还是比较强,自建桩较多,tesla也较多;思路最清晰是理想建设了很多5c充电桩,整体上构建比较好的自建和第三方合作模式,是充电桩模式最清晰;其他人小米,华为,传统整车企业基本都是混子,几乎没有一样,比亚迪也是一个混子,基本也啥都没有,还搞出来一个10c,因为电池最后20%的电几乎要20分钟左右,前面80%的电,几乎就10分钟,所以5c以上就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全是骗子。
假期在京沪高速上跑了下,理想5c超充非常给力,给用户体验很好,土地有限,长期看的话,这个会是理想核心竞争力,但是不是买入理想的必然理由。
4) 整车格局,极速的智能化为什么没有带来整车受益,反而很快进入极速内卷的状态。一个简单的理由,华为,小米加入,使得整车智能化格局极速恶化,智能化没有带来整车受益,反而使得大家苦苦挣扎。
华为6界,相当于瞬间产生6家强大实力的车企,使得整车行业还没有享受智能化的里程,反而很快进入惨烈竞争结论。历史上类似的时间也出现过,光伏topcon 还没有享受到技术红利,还没有收回成本,就进入到惨烈竞争阶段,我想大概率也不会进入光伏这样状态,毕竟智能驾驶大家也咩有完全实现,前一阵试驾了问界,$$小鹏和理想,感觉进步很大,但是老司机和无人驾驶,还很远,其他车企的智能驾驶基本面处于不入流状态,基本不能用,最多告诉noa能用用
5)长期充电桩和整车有啥值得看看的
写完了下来,好像没啥必然的结论;
第三, 仅从桩的角度,可能特锐德值得看看,毕竟最大公桩企业。但是这玩意需要巨大资本投入,长期对利用率特别敏感,现在利用率只有27-28%,如果长期能到35-40%,利润可能会爆炸;但是需要阿里,腾讯这种级别企业帮助去投入才行。但是阿里选择了朗新集团这种垃圾投入,也是不明觉厉。
第四, 从车企角度看,没有看到不确定行机会,小米值得看看吧,主要长期海外空间还比较大,500万辆车,能够有500亿元利润,值得6000-1.2万亿元,但是小米短板也很明显,智能化一坨狗屎,全靠车漆忽悠,几乎全靠雷军的个人能力,这种个人能力是否会坍塌,,不可知啊
华为,智能化牛逼,但是离t其实还比较远,牛逼会吹,互联网2家牛逼都会吹,但是整车制造成本高,这个高一方面是华为研发和销售费用都很高,30万以下车就不赚钱了。天花板太低了,出口有限制,不如小米潜力,另外,华为6界分散了精力,可能谁都不太赚钱赛力斯稍稍强一些,但是其他5界也限制了他的天花板,剩下5界长期都是陪跑,没啥利润,全是忽悠。
犹豫小米,华为两大天花把20万以上车吃掉了小半,其他人天花板很窄,20万以上车也就是600万,小米,华为干掉200-300万辆以上,其他人天花板就是50-100万之间,不出海很难玩,利润上限也就是50-150亿元之间,给15倍,其他都没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