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迎来至暗时刻,总计1700万吨的化工产能装置关停,这些装置关停的核心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高昂、市场供需失衡以及政策监管严苛。$卫星化学(SZ002648)$ $万华化学(SH600309)$ $恒力石化(SH600346)$
原料成本和能源价格高企叠加产能和设备老旧致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欧洲化工装置多以石脑油为原料,而美国和中东的裂解装置采用更廉价的乙烷为原料,成本优势明显。能源价格方面2025 年一季度欧洲天然气价格为美国的 3.3 倍,能源成本的高昂增加了化工生产的总成本,使得欧洲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价格竞争力。同时欧洲部分化工装置建设时间较早,设备老化,运营效率偏低,开工率不高,维护成本上升。如壳牌在德国莱茵兰的乙烯装置,整体技术路径老化,单位产品能耗与碳排放偏高。
过去十年,全球石化产能经历了大规模扩张。据统计,全球乙烯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 3%,仅中东和北美地区就新增产能超过 2000 万吨 / 年。而欧洲需求增长乏力,导致市场供给远超过需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建筑、汽车、包装等主要消费领域表现低迷,直接导致塑料、橡胶等石化制品需求增速低于预期。在欧洲,受能源危机和通胀高企影响,工业领域对石化原料的需求持续萎缩。
此外,欧洲有着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化工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面临着较高的碳税等成本。欧洲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亦较为复杂和严格,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满足这些要求,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也促使部分企业选择关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