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电网与天价投资,正成为AI时代门前最大的拦路虎。
“AI是基础设施革命,等同于铁路、电气化、互联网。”高盛在2025年发布的《Powering the AI Era》研究报告中如此断言。
这份行业重磅报告描绘了AI产业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当全球科技巨头竞相投入万亿美元级别的资金开发生成式AI时,它们遭遇的最大瓶颈并非算法或芯片,而是电力供应。
高盛分析师指出,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因AI工作负载而增长160%,而欧美老化的电网基础设施完全无法应对这一需求激增。
01 天价成本:AI数据中心的经济学
建设一个典型的250兆瓦AI数据中心,总成本高达120亿美元,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更为关键的是成本结构的变化:内部GPU等设备成本是物理建筑成本的3-4倍,完全颠覆了传统数据中心的经济模型。
高盛报告揭示,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谷歌)正以创纪录的资本支出投入AI竞赛,2024年全球该类企业日均资本支出约8亿美元。
这些巨头计划到2027年累计投入1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资本规模已堪比中型经济体。
02 电力困局:AI增长的硬约束
电力供应已成为AI发展最紧迫的瓶颈。高盛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激增160%,相当于目前整个加州用电量的1.5倍。
面对这一需求,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远远未能做好准备。美国电网设施平均已使用40年,欧洲更是达50年,这些老化设施已接近其设计寿命的终点。
美国13个区域电力市场中,已有9个在今年夏季达到临界紧张状态。高盛预计,到2030年,除一个市场外,所有美国区域电力市场都将达到临界紧张状态。
03 能源结构:未来电力的解决方案
为满足AI数据中心的巨大电力需求,高盛预测了未来的能源结构组合:60%的数据中心新增电力需求将由30%的天然气联合循环机组、30%的天然气调峰机组、27.5%的太阳能和12.5%的风能满足。
核电被视为长期解决方案但面临挑战。美国政府推动到2050年核电容量达400GW(当前为100GW),微软等企业通过长期购电协议重启旧核电站。
报告同时指出,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只能提供间歇性电力,而传统的天然气发电厂需要5-7年才能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04 地缘格局:电力优势重塑全球竞争
高盛报告指出,数据中心选址已成为地缘政治工具,各国通过政策吸引投资,而中国在电力供应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具体而言,中国大力推进特高压输电网络,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与欧美老化的电网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差异可能重塑全球AI竞争格局。报告提到,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已开始在中东、拉美等地区布局,巴西因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而成为投资热点。
05融资创新:应对天价资本需求
面对天价的基础设施投入,传统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高盛指出,创新的融资解决方案对于推动AI增长至关重要。
2024年,Equinix联合新加坡主权基金、加拿大养老金募资150亿美元,用于扩建美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显示主权基金正积极入场。
新的融资模式包括将稳定出租的数据中心打包成CMBS/REIT,可使利率降低1%,立即释放25%现金用于下一个项目。
高盛成立资本解决方案集团,整合资源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吸引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
弗吉尼亚州“数据走廊”的单日耗电量已超过挪威全国,而五角大楼AI作战系统的电力需求堪比50万人口城市。
这场电力危机的影响已超出产业范畴,美国居民电价自2020年已上涨30%,俄亥俄州家庭每月因数据中心需求新增15美元支出。
从石油时代到电的时代,能源载体的变迁映射着技术革命的方向。在AI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今天,谁能率先突破电网瓶颈、掌控关键资源,谁就能在新一轮科技竞赛中占据主动,这正是电成为“新石油”的深层逻辑。
高盛报告揭示:重组电投国际后,上海电力(SH600021)作为全球AI电力出海龙头,成长空间彻底打开!其逻辑堪比算力界的英伟达——AI时代的基础设施,既需要芯片(英伟达),更需要电力($上海电力(SH600021)$ )。
注:所有分享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决策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判断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