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人民币:破局石油美元的新能源

用户头像
低位掘金牛
 · 浙江  

全球货币体系经历了银本位、金本位、油本位的演变,如今正迈向电本位时代。电投国际(上海电力)通过电力出海推动电力人民币,助力中国重构全球货币体系,打破油本位垄断,实现从历史创伤到战略主动的跨越。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定义伟大的时代。

电力人民币:破局石油美元的新能源锚定

土耳其项目30%电费人民币结算,希腊项目探索碳凭证兑换数字人民币,中国正悄然构建一个挑战石油美元体系的“电力人民币”生态。

美元霸权松动的裂痕中,一场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浪潮已然到来。截至2025年,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8%以下,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而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则达到了20%左右,超过欧元成为第二大储备资产。

这一变化背后,是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0%的结构性困境。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货币锚定思路正在东方浮现——电力人民币。

01 美元霸权:石油美元的根基松动

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始终建立在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核心的信任基础上。美元霸权仰仗三大支柱:制度信任、自由贸易稳定性和可预测的外交政策。

然而,这些支柱正在瓦解。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包括单边关税、驱逐移民及金融制裁,正在系统性摧毁这些“隐性资产”。美国优先的政策撕裂了市场共识,违背了二战后美国带头推行的自由贸易、市场竞争和主权完整等全球化政策传统。

更严重的是,美国债务压力与信用降级打破了美元全球安全资产神话。三大评级机构全部取消美国“3A评级”,美元资产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光环彻底消失。

石油美元体系也面临根本性挑战。随着美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无需从沙特阿拉伯大量进口,而沙特因出售石油获取美元减少,对投资美债的意欲也随之大降。

持续半个世纪的石油美元时代正走向尽头。

02 电力人民币:新能源锚定的战略布局

在美元霸权出现松动的历史关口,中国正谋划一场以电力出海为突破口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其核心是构建“电力-人民币”价值闭环。

这一战略布局包含三重锚定:

能源锚,电投国际270GW海外绿电资产(2035年目标)直接挂钩人民币结算。土耳其项目已实现30%电费人民币沉淀,希腊项目探索碳凭证兑换数字人民币。

技术锚,虚拟电厂区块链系统内嵌跨境清算协议,每度电生成可追溯的加密凭证。上海电力1.8GW调度平台正在实践这一创新。

政策锚,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强制新签项目人民币结算比例≥40%,深圳前海试点“绿电稳定币”质押融资,央行提供2000亿再贴现额度。

这一战略的逻辑基础在于:货币锚定物的本质是价值支撑。美元锚定石油的成功并非依赖石油物理流动,而是通过控制石油贸易结算体系实现全球定价权。

同理,电力作为工业文明的“血液”,具备不可替代的刚需属性和价值稳定性。

03 储能革命:电力锚定的物质基础

任何货币锚定都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2025年储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为电力人民币战略提供了现实支撑。

今年以来,储能市场分外火热,出现了“一‘芯’难求”“加价也排不到货”的情况。从国内“136号文”带来的“531”抢装潮,到美国关税90天窗口期带来的抢出口潮,再到澳大利亚23亿澳元户储补贴,共同促成了储能需求维持高景气度。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314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近两个月价格涨幅近20%。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透露:“近期储能电芯市场需求确实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今年3月起,海辰储能厦门、重庆基地就进入满产状态,这种满产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储能市场的全球化爆发,为中国电力全产业链出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在发电(光伏、风电全球第一)、输电(特高压技术垄断)、用电(新能源车占全球60%)全链条的优势,正转化为推行电力人民币的底气。

04 实施路径:从资产重组到货币升级

电力人民币战略的实施路径分为四个清晰阶段:

资产重组阶段(2024-2025),上海电力注入电投国际1260万千瓦资产,配套设立离岸人民币电力交易中心(香港)。同时推出“电力通证”试点,1MWh=100数字人民币,首期发行锚定土耳其/希腊项目。

技术耦合阶段(2026-2028),英伟达AI数据中心采用上海电力虚拟电厂系统,算力合约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液冷储能设备出口强制绑定20%人民币支付,类比石油美元模式。

生态扩张阶段(2029-2032),覆盖全球15%绿电交易(约2250GW),年沉淀人民币3.6万亿,占SWIFT人民币流量60%。

货币升级阶段(2033-20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电力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权重超日元(现8%)。

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电力锚定的操作路径是计价权延伸。中国可通过输出电力基建(如为沙特建设光伏电站),要求项目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形成“电力贸易人民币化”。

05 优势与挑战:与石油锚定的比较

与石油美元相比,电力人民币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规避地缘政治依赖。石油绑定中东地缘风险,而中国是全球仅有掌控电力全产业链唯一国家,避免受制于人。

其次,电力作为可持续能源(核能、光伏),比化石能源更符合碳中和趋势。

再者,电力是AI算力、数据中心的核心成本,锚定电力可使人民币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货币”。

然而,电力人民币也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电价波动风险。对此,可建立“双轨稳定机制”:工业电价基准区间(如0.5元±25%)+黄金储备补充锚(外汇储备15%配置黄金),对冲短期波动。

国际接受度培育是另一大挑战。需要通过区域性“电力人民币圈层”(如东盟零关税区),以基建援建绑定标准(如特高压技术),逐步替代石油美元体系。

数字货币基础设施也面临竞争。美国2025年《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100%锚定美元资产(现金/美债),将全球超2000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场转化为美债购买工具。

06 货币的未来:从信用本位到共识本位

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从“信用本位”向“共识本位”的范式革命。在美元霸权松动的裂痕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危机,更是一个多极货币体系破晓的曙光——那里既有央行的数字货币,也有黄金的光芒,更有区块链上流动的代码信任。

货币的本质是信任的实体化,从黄金到美元,从石油到算法,载体更迭的背后是人类对价值共识的永恒追寻。

电力人民币的崛起不是要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单一霸权货币,而是参与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如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所指出的,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不会复刻“单极霸权”模式,而是形成多极信任网络。

在AI消耗全球电力、储能爆单的电芯时代,谁掌握了下一代能源的结算权,谁就能在未来的货币格局中占据主动。

电力人民币不会一蹴而就,但它代表了一个与旧霸权截然不同的方向——不是通过武力与压迫,而是通过技术、贸易与共识,重建全球货币秩序的信任基石。
注:所有分享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决策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判断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