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回到2015年牛市时50倍市盈率的水平也并非不可能(牛市不言顶)

用户头像
低位掘金牛
 · 浙江  


上海电力资产预注入,看A股“新质价值”的重估浪潮

k线起伏间,一场史诗级的能源资产证券化大幕正缓缓拉开,资本嗅到了国家战略投射在财务报表上的巨大影子。

智元机器人借壳上纬新材,十四天市值翻十倍,成为2025年A股首个“十倍股”,这样的资本神话并非孤立现象。

在国家电投系旗下,一场同样宏大甚至影响更为深远的资本运作正在进行中。远达环保电投产融在2024年宣布重组后,股价从底部上涨近三倍,而$上海电力(SH600021)$ 作为电投国际旗下最关键的平台,正迎来市场的高度关注。

资本市场总是提前嗅到变革的气息。2025年7月底至9月,上海电力股价在强烈重组预期下,两个月内涨幅已超130%,但这可能只是开始。

01 资本躁动:电投系的“价值发现”之旅

2024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远达环保电投产融——宣布重组计划,随后两者股价从底部上涨将近三倍多,这一惊人涨幅并非空中楼阁。

远达环保通过收购五凌电力及长洲水电,切入水力发电领域;而电投产融则拟注入国家电投集团核能资产。

两家公司都在复牌后连收多个涨停板,市场资金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于优质能源资产证券化的认可。

资本市场对电投系的热情追捧,本质上是对国家电投集团整体资产证券化战略的积极响应。作为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国家电投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产,而将这些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无疑将大幅提升其市场价值。

02 上海电力:电投国际的旗舰平台

上海电力的资本故事更具想象空间。

2025年7月,国家电投集团成立“电投国际”,与上海电力共用法人和注册地址;8月,上海电力修改公司章程,明确增加“为子公司提供服务”等条款,为吸收合并做准备。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上海电力极有可能成为集团海外资产的整合平台。

根据市场分析,若重组成功,上海电力市值可能达到1200亿至3000亿元,较当前市值有数倍增长潜力。这一预测的基础在于国家电投集团拥有2000多亿的境外清洁能源资产。

这些资产的注入将根本性改变上海电力的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

03 智元案例:A股“新质价值”的极端定价

理解上海电力的潜在价值,我们需要先审视智元机器人与上纬新材的案例。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方式借壳上纬新材,股价从停牌前的7元左右飙升至132元,涨幅高达15倍。复牌首日就以20%涨停收盘,后续连续11个涨停板,14天内市值翻了十倍多。

这一现象反映了A股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的极端定价能力。

智元机器人作为AI+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代表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资本市场给予如此高的估值溢价,本质上是对其未来增长潜力和行业地位的认可。

同样,上海电力若成功注入电投国际的海外清洁能源资产,也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代表——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形态。

04 估值逻辑:从盈利能力到战略价值

在传统估值框架下,市场通常以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评估电力企业。但在资产重组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估值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果上海电力成功注入集团海外资产,其估值体系将从单纯的盈利能力的考量,转变为对国家能源战略、海外市场布局、清洁能源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定价。

有观点认为,上海电力回到2015年牛市时50倍市盈率的水平也并非不可能。这一估值的实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资产注入如期进行;二是公司盈利能力实质性改善;三是市场情绪与资金面的配合。

更关键的是,上海电力可能代表的已不仅是一家传统电力公司,而是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平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的“新质央企”。

05 未来路径:资本市场的“能源革命”

远达环保电投产融上海电力,国家电投系的资本运作揭示了一个更大趋势:能源行业的价值正在资本市场被系统性重估。

这一重估过程与国家的“双碳”目标、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紧密相连。

与智元机器人案例不同,能源央企的资本运作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国家电投集团拥有的大量未上市优质资产,为后续的资本运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上海电力的案例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可能还有更多能源央企会循着类似的路径,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重估。

放眼整个A股市场,从智元机器人到上海电力,资本正在重新评估那些承载国家战略与产业未来的企业价值。传统估值框架之外,战略价值与产业地位正成为更重要的定价维度。

上海电力的资产注入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资本运作案例,更是中国能源体系在资本市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国内市场向全球布局的深刻转型。

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正在重构,这一过程中,那些既具备战略价值又拥有实质资产的企业,可能正迎来它们的价值发现时代。[贴好运][献花花]

注:所有分享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决策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判断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