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批发城到国际连锁酒店,如何在内卷时代卷赢?

用户头像
干练的股市全能
 · 广东  

红海中杀出黑马!

卷疯的酒店业

谁在逆流而上?

2025年的酒店业更卷了。

当许多酒店人笼罩在价格战、亏损、抛售的阴影中时,却也有很多酒店逆势增长,成为新的“隐形冠军”。

比如这家位于重庆解放碑核心区的酒店,从昔日老批发城变身国际连锁酒店,从“老破旧”晋级新城市地标打卡点,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商圈中,凭着远高于周边同类竞品的PevPAR(单房收入),成为内卷时代成功的投资样本。

它为什么能在红海中脱颖而出?有哪些可以复制的成功密码?

【挑战】

顶级商圈,地狱难度

这家酒店位于重庆解放碑,当之无愧的城市之心。

位置是顶尖的,但挑战也很大:

一是来自于竞争,区域酒店供应严重过剩,正如投资人房总所说:“这巴掌大的地方,你能想到的品牌都有”,竞争惨烈堪比“修罗场”。

二是来自于物业,物业前身是一个老服装展厅,业态设计与酒店迥异,想要改造成酒店,意味着荷载要求、机电工程、动线规划、设施配套都要大改、重改。

三是来自于体量和租金,近200间的大体量,租金高昂,投资人的现金流压力非常大。

这种复杂情况下,项目能不能投,该怎么投?抉择之际,即为分野之时,定位见生死。

【破局】

精算出的定位与品牌选择

酒店投资人房总是一位酒店“老炮儿”,投了十几家酒店,对行业、品牌都了如指掌。

这种成熟型投资人不会像“小白”那样盲目乐观,更重视投资的安全性、增长的确定性、收益的长期性。他经过多轮勘测、论证,将酒店定位为中高端,锚定了希尔顿欢朋品牌。

希尔顿欢朋,其实是一个“算账”的结果。

酒店投资测算依赖于对房价、筹建投入、运营成本、租金这些数据的精准把控。

中高端酒店的筹建投入和运营成本相差不大,差别最大的是单房收入(单房收入=平均房价*出租率)。

房总看中了希尔顿欢朋的品牌价值。

重庆是旅游型城市,旺季房价会冲得很高,酒店能不能吃到红利,考验品牌价值和收益能力。有些品牌虽有知名度,但价格天花板明显(比如有些品牌,顾客认定它就是卖300出头,再多涨就是“漫天要价”,就是“趁火打劫”)。

而欢朋作为希尔顿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品牌,目前在华发展的国际中高端酒店品牌中的规模TOP1,品牌价值大,价格天花板更高。

基于此,结合中高端酒店的运营成本、筹建投入、租金水平,房总与希尔顿欢朋的开发团队共同做了3版测算(理想、保守、消极),投测结果满足他的筛选原则,就此一锤定音签定欢朋。

定位是先天,但能不能真的立住,取决于后天的落地能力。

而这家店也是一波三折。

【攻坚】

7个月完成筹建,老楼极速蜕变

首当其冲的挑战,是筹建。

其实,股东中是有专业做酒店装修的。

要不要自己来装?

毕竟,自己装似乎可以更省。但算账不能只看眼前,要结合经营账——在物业棘手+品牌标准不熟悉+物资整合不顺的情况下,强行自己上阵,意味着工程品质和工期都难有保证,属于“省了芝麻丢西瓜”。

对大型项目而言,更关注长久性和安全性。

房总说服了投资团队,在考察了全国5家品牌库内总包,实地查看其已完工和在建项目后,更坚定了采用经过希尔顿欢朋考核认证的库内总包的想法。

作为专业型投资人,他也成立了专项办公室,每日追踪进度,聘请第三方监理+自有工程顾问双线监督。工地上的紧密协作,他感受到品牌总包在工程把控、细节审核方面的严苛细致,这份专业实力+业主的信任配合,让这个复杂的老批发城在7个月内蜕变成国际连锁酒店,完成从图纸到开业的“不可能任务”,远超行业平均9-12个月的筹建周期,将缩短的筹建时间转化为“利润储备池”。

【创收】

运营制胜:开源三板斧 + 节流精准刀

紧随其后的,是运营。

开业正逢春节前夕,这个节骨眼上,招聘难,物资调配慢,能不能如期开业都是问题,压力给到了总经理唐总。

这位南开大学旅游管理科班出身,在希尔顿欢朋工作了5年,拥有11年中高端酒店操盘手的总经理没有退却:“晚一天开业,就损失10万!”为了打赢这场筹开战,在春节人员未满编的情况,唐总开始身兼数职,白天黑夜连轴转模式,她的拼劲甚至超过业主,她说:“对业主来说,这家店只是他们众多酒店中的一家;但对我,它就是100%,没有放弃的理由。”

她一手开拓流量,一手降低成本。

在开拓流量方面:

1.将酒店打造成“城市微度假空间”

结合城市旅游属性,巧用物业的独特优势(如江景视野、阳台空间),在希尔顿欢朋品牌标准化基底上,进行了一系列轻量化、高ROI的场景微创新,例如,将大堂沙发朝向长江/嘉陵江,设计无边泳池,将公区布置出13个“网红打卡点”,让客人主动成为酒店口碑传播的一环。

2.精准满足多元细分客群:

围绕商务、情侣、亲子家庭客群分层运营。

例如,针对亲子客群,推出1.35米双床房,用希尔顿欢朋特有的“好莱坞房型”和沙发床,实现“一房三用”。她甚至将亲子客群进一步细分为“一孩家庭”、“二孩家庭”,比如后者的小小孩在泳池旁增设小泳池和天鹅坐骑,让每个孩子都有专属领地。

销售数据表明,这些轻量化场景创新带来了很强的网红效应,最终产生的增量收益,让房总当初的投测模型的房价上调了15%。

在降本方面,她更有一套:

1.降低获客成本

酒店业一直都饱受渠道佣金绑架和低复购率困扰。唐总的策略是构建低成本获客与高复购的私域流量池,形成利润护城河。

早在筹建期,她就率团队借春节契机“扫楼”解放碑、江北商务区核心企业,精心准备的品牌特色伴手礼既传递心意,也强化了品牌在地化心智,最终签约近400家高质量协议客户,为酒店储备了大量协议客户,从“买流量”到“养客户资产”。

旅游城市的复购率其实都偏低,但差异化的产品和精细化的管理,带来极致服务体验,还是成为最好的口碑传播支点。有一位香港客人因自己入住时的“惊喜体验”,后续主动引荐了5批亲友入住。

2.降低运营成本:

唐总的管理哲学是:“成本控制不是粗暴地‘砍预算’,而是精准地‘消灭浪费’——数据会清晰地告诉你,刀该往哪里落。”

她将降本目标层层分解到部门,每3个月复盘动态调优。依托希尔顿欢朋的供应链优势,以“质价比”为原则,保持降本和品质的平衡,自开业以来,单房运营成本远低于行业同等品牌的平均水平。

如此,前期的筹建投入,运营期的客房收入、运营成本等关键数据都尽在掌控中,酒店投资回报也就更有确定性。

【启示】

红海投资启示录:坪效×人效=确定性

内卷时代,投资人更加孜孜以求投资的“确定性”。

但确定性从何而来?

重庆这家希尔顿欢朋酒店的成功样本,向投资人揭示了在饱和红海市场中构建增长确定性的两条关键路径:

一是坪效确定性:

坪效确定性=品牌势能×产品创新力。

成熟国际联号品牌价值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是几十年,甚至百年所建立的竞争壁垒,越是内卷,越是需要品牌来做护城河。

而产品创新力要拒绝盲目跟风或为创新而创新。而应是在品牌标准化框架内,基于细分客群洞察和物业特点,进行轻量化、高ROI、可快速验证的服务场景微创新,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最终提高酒店坪效。

二是人效确定性:

即解决“人”的痛点。

房总是幸运的,有唐总这样敬业而专业的酒店总经理当顶梁柱,但问题是,你遇到的那位总经理能有这么优秀吗?

这正是投资人最大的隐性焦虑——投酒店最大的隐性成本,是找不到或留不住一个好总经理,太多项目因总经理能力断层而估值腰斩。

希尔顿欢朋用体系化的人才供应链,将这种“人才不确定性”转化为“投资确定性”。

它打造“一梯三线”的人才发展地图,从基层到区域管理,根据人才成长阶段,赋能每家酒店人才锻造:

通过校招管培生和“火种计划”让高潜力基层员工带动酒店基层人效;

通过“熊猫计划”让中层高潜人才进入为期1.5到2年的高压熔炉,通过内部培训体系,锻造成为懂经营更懂“品牌”的未来酒店总经理;

通过希尔顿欢朋“快乐大学”,其让拥有成熟中高端品牌运营经验的外部优秀人才,在三周内成为拥有品牌独特基因的总经理。

以“熊猫计划”为例,唐总正是“熊猫计划”人才发展项目的业务导师。她介绍想要通关这个培训,需要在自己酒店内完成每个岗位的交叉培训及考核,通过后外调参与新店筹备的管理,整个项目周期在2年左右,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最终产出人才的抗压能力与实战素养。

像这么长周期、高关注、有难度的培训,可以说是“不计成本”。

但,也正是这种“不计成本”,让总经理的能力从依赖个人天赋和运气的“玄学”,变得可评估、可定制、可复制的精细化生长体系,对冲了行业最大的人才断层风险,为投资人提供穿越周期的底层保障。

【结语】

内卷终局:确定性,是最持久的竞争力

时至今日,随着酒店越来越供应过剩,新的一轮淘汰赛也在开启。

酒店投资的逻辑也在悄然改变。

当普通人还在卷价格时,聪明人已经在卷“每寸空间的盈利能力”;

当普通人还在抢地段时,聪明人已经在“抢人”,

因为投资的终极壁垒,在于能否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计算的确定性”。

【确定性增长】=

品牌溢价×(坪效革命 + 人效革命)

未来,唯有能搞定坪效和人效的酒店投资才可能胜出,而唯有能为投资人进行从筹建到运营全生命周期赋能的品牌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