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戴雨峰
 · 北京  

$中石科技(SZ300684)$ 对比下
中石科技思泉新材
中石科技与思泉新材对比研究:业绩与股价背离背后的估值逻辑
投资要点
中石科技与思泉新材作为国内散热材料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2024年以来业绩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股价表现却出现明显分化。中石科技2024年实现营收15.66亿元,同比增长24.51%,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73.04%,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85.01%-105.75%;而思泉新材2024年营收6.56亿元,同比增长51.10%,净利润5245.59万元,同比下降3.88%,但股价表现却显著优于中石科技,2025年8月13日收盘股价为157.68元,较年初上涨超60%。
通过多维度分析,我们发现两家公司股价表现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因素:1)思泉新材受益于AI终端散热需求爆发,特别是在AI服务器液冷领域布局领先;2)思泉新材在消费电子高端机型散热材料供应份额持续提升;3)市场对思泉新材在液冷赛道的增长预期更为乐观。从估值角度看,中石科技当前市盈率为32.96倍,低于行业平均的37.77倍,而思泉新材市盈率高达211.13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基于财务数据对比和行业前景分析,我们认为中石科技具备以下投资价值:1)业绩增速快且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全球化产能布局和客户多元化战略降低风险;3)估值处于行业低位,具备安全边际。然而,思泉新材在AI液冷和消费电子高端化趋势下的高增长预期也值得关注,其股价表现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
一、两家公司业绩表现对比:中石科技增长更优
1.1 营收与利润增长对比:中石科技增速领先
中石科技2024年实现营收15.66亿元,同比增长24.51%;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73.04%;扣非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228.14%,业绩表现十分亮眼 。从季度数据看,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4.70亿元,同比增长55.12%,归母净利润6932.35万元,同比增长257.04% 。2025年一季度,公司延续高增长态势,实现营收3.49亿元,同比增长16.41%;净利润6172.79万元,同比增长105.70% 。
相比之下,思泉新材2024年实现营收6.56亿元,同比增长51.10%;归母净利润5245.59万元,同比下降3.88%;扣非净利润5038.51万元,同比下降6.25% 。从季度数据看,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2.32亿元,同比增长107.41%,但归母净利润1074.08万元,同比下降36.88% 。2025年一季度,思泉新材业绩有所改善,实现营收1.83亿元,同比增长93.59%,净利润1772.20万元,同比增长79.57% 。
表1:中石科技与思泉新材主要财务指标对比(2024年)
指标 中石科技 思泉新材 差异
营收(亿元) 15.66 6.56 中石科技规模更大
营收增长率 24.51% 51.10% 思泉新材增速更快
归母净利润(亿元) 2.01 0.52 中石科技利润更高
净利润增长率 173.04% -3.88% 中石科技增长显著领先
毛利率 30.95% 24.81% 中石科技盈利能力更强
净利率 12.80% 7.38% 中石科技优势明显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
1.2 盈利能力对比:中石科技优势明显
从盈利能力看,中石科技2024年毛利率为30.95%,同比上升5.84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2.80%,同比上升7.09个百分点 。而思泉新材2024年毛利率为24.81%,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7.38%,同比下降41.62% 。中石科技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显著高于思泉新材,显示出更强的盈利能力。
中石科技盈利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1)优化供货产品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供应;2)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工艺改善等降本增效措施 。而思泉新材虽然营收快速增长,但利润出现下滑,主要是因为:1)毛利率下降;2)三费占营收比上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4789.91万元,三费占营收比7.3%,同比增长54.11% 。
1.3 业务结构对比:中石科技更均衡,思泉新材更聚焦
中石科技业务结构更为均衡,导热材料业务占比95.13%,EMI屏蔽材料占比2.25%,其他业务占比2.62%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消费电子、数字基建、智能交通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 。
思泉新材业务更为聚焦,热管理材料占比92.81%,新兴业务(导热界面材料、液冷板、纳米防护材料)合计占比约7.19%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同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等新兴市场 。
二、股价表现对比:思泉新材显著领先
2.1 股价走势对比:思泉新材表现强劲
从股价表现看,截至2025年8月13日收盘,思泉新材股价为157.68元,较年初上涨超60%;而中石科技股价为33.55元,年初至今涨幅明显落后于思泉新材 。从近期走势看,思泉新材股价持续走强,8月13日单日涨幅达5.83%,成交额11.46亿元,换手率15.49%,显示出较强的市场关注度和资金流入 。
表2:中石科技与思泉新材近期股价表现对比(2025年8月)
日期 中石科技 思泉新材 差异
8月13日 33.55元,+0.00% 157.68元,+5.83% 思泉新材涨幅领先
8月12日 33.78元,+1.13% 149.00元,+1.07% 中石科技小幅领先
8月11日 32.74元,-2.41% 147.42元,+1.35% 思泉新材表现更稳
8月8日 32.08元,+5.63% 135.70元,+5.28% 中石科技涨幅略高
8月7日 30.35元,-3.52% 128.90元,+1.57% 思泉新材抗跌性强
数据来源:金融界,截至2025年8月13日
2.2 估值水平对比:思泉新材估值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从估值水平看,中石科技当前市盈率(TTM)为32.96倍,市净率为3.67倍,总市值76.82亿元 。与行业相比,消费电子行业平均市盈率为37.77倍,行业中值为47.64倍,中石科技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而思泉新材估值水平明显更高,截至2025年8月13日,思泉新材市盈率(TTM)高达211.13倍,市净率为4.44倍,总市值127.33亿元 。相比之下,电子化学品Ⅱ行业平均市净率为3.56倍,思泉新材的市净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3 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思泉新材更受青睐
从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看,思泉新材获得了更多投资者关注。2025年8月13日,思泉新材成交额达11.46亿元,换手率15.49% ,显示出较高的市场活跃度。而中石科技在7月18日的资金流向显示,主力资金净流出1962.95万元,近5日总体呈流出状态,5日共流出6746.71万元 。
机构关注度方面,中石科技2025年2月接待了53家机构调研,包括海通证券策略会、长盛基金、易方达基金等知名机构 。思泉新材同样受到机构关注,多家机构对其发布了买入或增持评级 。
三、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分析
3.1 散热材料行业整体概况:AI驱动需求增长
散热材料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5G、AI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子设备功率密度提升,散热模组成为保障性能的核心环节。据预测,2025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 。
从细分市场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微型化趋势推动均热板(VC)需求,2025年VC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国产化率提升至70% 。同时,AI服务器散热需求爆发,液冷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5年液冷散热渗透率将超20% 。
在材料创新方面,以热管、均温板(VC)为代表的新型散热技术加速替代传统石墨膜,在高端机型渗透率突破40%,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电子散热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此外,金刚石导热性能是硅基5倍铜的4倍,材料稳定性突破极端环境限制,正从实验室迈向产业爆发期,有望在AI算力芯片、新能源汽车快充等领域实现应用突破 。
3.2 两家公司市场地位对比:中石科技全球领先,思泉新材快速追赶
在全球市场地位方面,中石科技是人工合成高导热石墨膜全球龙头,品类齐全、技术领先 。根据日本富士经济出版的报告,公司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在国内市场,中石科技在人工合成石墨市场份额为7.2%,排名第一,其次为飞荣达7.1%,但高端产品仍被海外厂商占据 。
思泉新材市场地位稍逊,但也在快速提升。思泉新材在全球消费电子散热材料市场占有率约3%-5%,在国产厂商中仅次于中石科技。在石墨膜市场,思泉新材的市场份额为5.9%,排名行业第二位。在国内市场,思泉新材处于国内前三、广东省第一的位置,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0%。
3.3 客户结构对比:中石科技绑定苹果,思泉新材客户更分散
中石科技的客户结构相对集中,主要绑定苹果等消费电子巨头。自2021年起,中石科技成为苹果第一大散热材料供应商,份额占比超80% 。公司在苹果业务上的布局包括iPad、Mac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新项目,2025年将逐步落地,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
思泉新材的客户结构更为分散,已进入小米、三星、vivo、谷歌比亚迪等供应链 。公司客户包括北美大客户、小米、vivo、三星、谷歌、ABB、伟创力、比亚迪、富士康、华星光电、深天马闻泰通讯、华勤通讯、龙旗电子等 。在消费电子领域,思泉新材下游90%面向消费电子,5%左右是汽车行业 。
四、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4.1 研发投入对比:中石科技投入更多,思泉新材增速更快
中石科技2024年研发投入为8435.36万元,同比增长5.8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 。公司在北京、无锡、上海、宜兴等地设有研发基地,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 。
思泉新材2024年研发投入为3620.13万元,同比增长56.4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52%,相比上年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 。公司研发投入增速显著高于中石科技,显示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4.2 技术布局对比:中石科技全面布局,思泉新材聚焦液冷
中石科技技术布局全面,在高导热石墨产品、导热界面材料、热管、均热板、热模组、EMI屏蔽材料、胶粘剂材料、密封材料等多个领域均有布局 。公司紧跟AI技术发展,持续加大对高性能散热技术的研发投入,全面参与客户新品从早期设计到最后量产交付全流程过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的散热解决方案 。
在液冷技术方面,中石科技通过富士康间接供应液冷散热单元,冷板散热单元是占了冷板价值量的1/3,同时公司也在布局光模块散热,冷板散热单元的市场空间大概是70亿 。此外,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液冷模组的技术导入,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间接供货给英伟达等头部客户 。
思泉新材技术布局更聚焦于液冷领域,公司液冷板已进入英伟达的冷板白名单,产品覆盖了海外GB300和国内阿里等项目 。思泉新材的高性能液冷板已通过英伟达验证测试,即将进入小批量测试阶段 。公司2025年8月启动定增,投入3159万元建设液冷散热研发中心,重点开发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效散热方案 。此外,越南工厂(投资3.69亿元)满足NV供应链的海外产能要求,预计2026年可支撑液冷板出海放量 。
4.3 专利与技术壁垒对比:中石科技积累深厚,思泉新材创新突出
中石科技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壁垒。公司深耕导热散热行业二十余年,依托在细分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前瞻性布局,目前公司在热管理材料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公司拥有107项专利,其中有15项是发明专利,技术壁垒深厚 。
思泉新材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产品精度达正负0.01mm,导热系数较传统方案提升33% 。公司拥有高温烧结、定向成型等六大核心技术,超薄石墨膜的精度做到了全球领先 。此外,思泉新材开发的垂直取向石墨烯材料散热效率提升30%,正在华为松山湖基地进行极限测试。
五、增长战略与未来发展前景
5.1 全球化布局对比:中石科技领先一步,思泉新材加速追赶
中石科技全球化布局领先一步,公司立足服务龙头客户的发展战略,贴近重点客户展开生产,在全球产业链核心地区进行产业布局 。目前公司在无锡、宜兴、泰国等地建有产业基地,在北京、上海、无锡、宜兴等地设有研发基地,在美国设有工程中心,同时在新加坡、韩国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销售团队,为全球知名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
泰国生产基地是公司2023年的定增项目,泰国生产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具备石墨膜、石墨模切、导热界面材料、屏蔽材料及胶粘剂等多产品线的综合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泰国工厂已顺利投入生产运营,通过了ISO 9001、ISO 14001、QC080000,ISO 45001等关键体系认证,成功完成北美大客户、韩国三星、诺基亚等主要头部客户的泰国审厂认证工作,并实现多品种产品量产交付 。
思泉新材也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公司于2024年5月15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越南孙公司并投资建设散热产品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香港思泉新材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全资孙公司越南思泉新材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散热产品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3500万美元 。鉴于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的规划用地及主要经营产品范围增加,公司于2025年2月26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投资总额的议案》,同意公司将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的投资总额从3500万美元增加至6500万美元 。
5.2 新兴市场拓展对比:中石科技全面开花,思泉新材聚焦AI与新能源
中石科技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公司顺应AI产业趋势,不断扩展产品及解决方案在AI终端设备、AI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和行业客户中的应用 。在AI终端领域,中石科技为北美大客户提供AI PC散热解决方案,目前处于方案认证阶段,预计2025年量产出货 。在服务器领域,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液冷模组的技术导入,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间接供货给英伟达等头部客户 。在光模块领域,中石科技已完成全球十家光通信企业的技术导入,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有2-3家实现量产,下半年将达到4-5家 。
此外,中石科技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通过收购凯唯迪(KYD)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其导热材料、散热模组等产品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系统的热管理 。中石科技斩获小鹏、比亚迪等巨头客户,公司提供的产品包括导热界面材料、胶粘剂材料、EMI屏蔽材料、密封材料以及热模组等,在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思泉新材未来增长战略更聚焦于AI和新能源领域。在AI领域,思泉新材助力AI算力端侧技术迭代,在AI技术融合的趋势推动下,消费电子终端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如多家国际知名科技公司今年以来先后推出AI手机、AIPC等,其对综合散热方案提出了更严格的功能性和散热性能需求,公司也将从中受益,获取更多订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Q1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42%,公司散热风扇、液态硅胶等产品已打入比亚迪供应链,汽车领域收入同比激增100%。
5.3 产能扩张与投资计划对比:中石科技稳步推进,思泉新材激进布局
中石科技产能扩张较为稳健,2025年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2亿元对宜兴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向高效散热模组建设项目,为新业务和新市场的开拓提供资金和产能保证 。此外,泰国基地投产预计年产值5亿元(占当前营收40%),可承接三星、小米东南亚订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宜兴高端产线VC均热板产能2025年投产,目标苹果iPhone 17 Pro二供(单机价值量提升至8美元),预计贡献营收4亿元 。
思泉新材产能扩张更为激进,公司越南京新基地月产300万VC均热板已于2025年1月投产,纯增量营收 。此外,思泉新材对位于越南北宁省的思泉新材料散热产品项目增加投资,从3500万美元提高至6500万美元 。越南北宁省在2025年1月吸引外资同比增长510%,显示出该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
六、股价表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6.1 市场对两家公司增长预期的差异:思泉新材更受青睐
两家公司股价表现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对其未来增长预期的不同。中石科技2025-2027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6亿元、4.30亿元、5.34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3.5、16.2、13.0倍 。而思泉新材虽然2024年净利润有所下滑,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更为乐观,预测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08、1.52、2.02亿元,EPS分别为1.87、2.64、3.50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28、21倍。
从机构评级看,两家公司都获得了积极评价,但思泉新材的评级更为乐观。国金证券首次覆盖思泉新材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66.67元,预测2025-2027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06、2.07、3.17亿元,同比增长102.07%、95.35%、53.25%,给予公司2026年65倍PE估值 。中石科技同样获得积极评价,华龙证券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参考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估值26.7倍PE 。
6.2 两家公司业务结构与行业周期的匹配度:思泉新材更契合AI时代需求
两家公司业务结构与当前行业周期的匹配度不同,也是导致股价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中石科技业务结构较为均衡,导热材料业务占比95.13% ,虽然稳定性较高,但在AI时代的增量市场中,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有限。
思泉新材虽然当前消费电子业务占比仍较高,但在AI和液冷领域的布局更为前瞻,公司已实现均热板、热管等核心组件批量供货,在研的超薄型产品针对性解决高密度集成场景痛点,技术参数精准匹配英伟达H100等高端芯片需求 。2024年建成液冷板产品体系,2025年拟募资3158.94万元推进“液冷散热研发中心项目”,依托高温烧结、定向成型等六大核心技术,深度卡位AI服务器、超算中心等新兴场景,成为液冷赛道的核心受益者 。
6.3 两家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评估:中石科技稳健,思泉新材弹性更大
从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看,中石科技更为稳健,公司深耕导热散热行业二十余年,依托在细分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前瞻性布局,目前公司在热管理材料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公司客户基础稳固,全球化布局完善,增长路径较为清晰。
思泉新材增长弹性更大,AI算力密度的指数级提升推动散热技术从风冷向液冷升级,形成千亿级增量市场 。思泉新材凭借前瞻性布局,已在液冷领域取得突破,液冷板已进入英伟达的冷板白名单 ,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机构测算,若思泉新材获得NV订单,业绩上修空间显著(机构预测26年净利润2.5亿元) 。
七、中石科技估值分析:是否被低估的判断
7.1 相对估值分析:中石科技低于行业平均,具备安全边际
从相对估值角度看,中石科技当前市盈率(TTM)为32.96倍,低于消费电子行业平均的37.77倍,行业中值为47.64倍 。市净率方面,中石科技为3.67倍,消费电子行业平均市净率为3.29倍 ,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考虑到公司的龙头地位和盈利能力,这一估值水平是合理的。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中石科技市盈率排名第46位 ,处于行业中等偏下水平。参考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估值26.7倍PE,华龙证券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国金证券则参考公司历史估值及可比公司平均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5年动态PE区间35-40X,对应合理价值区间34.07-38.94元 。
7.2 绝对估值分析:中石科技业绩确定性高,现金流稳定
从绝对估值角度看,中石科技业绩确定性高,现金流稳定。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0亿元,同比增长26.46% ,现金流状况良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32%,较上年同期上升6.02个百分点 。
考虑到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长预期,我们可以通过DCF模型估算公司的内在价值。假设中石科技未来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5%(低于2024年的173.04%,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永续增长率为5%,折现率为10%,则公司的合理估值应在当前股价的基础上有一定上升空间,显示出公司当前股价具有一定低估。
7.3 潜在催化剂与风险因素分析
中石科技的潜在催化剂包括:1)AI终端(AI手机、AIPC)散热需求爆发,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显著受益;2)光模块散热业务放量,预计2025年光模块散热模组的需求规模约为15亿元,公司有望获得其中1/3的份额;3)服务器液冷业务突破,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液冷模组的技术导入,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间接供货给英伟达等头部客户;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拓展,公司已斩获小鹏、比亚迪等巨头客户 。
同时,中石科技也面临一些风险因素:1)宏观环境出现不利变化;2)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3)AI端侧产品布局不及预期;4)汇率波动风险;5)关税政策不利影响;6)行业竞争加剧 。
八、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8.1 投资建议:中石科技具备估值优势,思泉新材弹性更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两家公司的投资建议如下:
中石科技:公司当前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业绩增长确定性高,全球化布局完善,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建议投资者关注公司在AI终端、光模块、服务器液冷等新兴领域的进展,以及泰国基地产能释放情况。若公司新业务拓展顺利,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当前股价具备一定低估。
思泉新材:公司在AI液冷领域布局前瞻,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未来增长弹性大。但当前估值水平较高,滚动市盈率高达211.13倍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投资者需关注液冷订单落地进度及业绩兑现情况。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公司液冷业务进展,以及越南工厂产能释放情况,根据这些关键节点动态调整投资策略。
8.2 风险提示
1.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全球宏观环境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受美元利率持续高企、地缘政治紧张、国际贸易摩擦以及气候灾害增多等多重挑战的影响,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可能影响两家公司业务发展 。
2.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消费电子、智能交通以及数据中心等行业技术迭代周期短,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行业竞争态势加剧。若潜在竞争对手在技术水平、资产规模、抗风险能力上具有优势,可能对两家公司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
3. 技术迭代风险:散热材料技术更新换代快,碳化硅(SiC)器件散热需求催生新型陶瓷基板技术,传统企业面临跨界竞争者冲击 。若两家公司不能及时跟进技术迭代,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风险。
4. 客户集中度风险:两家公司大客户主要由消费电子及通信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构成。若智能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行业需求无法保持增长甚至下降,或公司在大客户中份额不达预期,可能导致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 。
5. 海外业务拓展风险:两家公司都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思泉新材越南工厂投资规模较大 ,中石科技泰国基地也在加速建设 。但海外业务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风险,若管理不当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6. 液冷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思泉新材股价表现部分基于市场对液冷技术快速渗透的预期,若液冷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或公司在液冷领域的布局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可能导致股价回调 。
九、结论
通过对中石科技和思泉新材的全面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家公司虽然同处散热材料行业,但在业务结构、客户群体、技术布局、增长战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业绩表现和股价走势出现分化。
中石科技业绩表现更为优异,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3.04%,2025年上半年预计增长85.01%-105.75%,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但股价表现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其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有所担忧,而对其在AI和液冷领域的布局预期相对保守。
思泉新材虽然2024年净利润有所下滑,但股价表现强劲,主要得益于市场对其在AI液冷领域的前瞻布局和未来增长潜力的高度认可。公司液冷板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在AI服务器散热这一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占据了先机 。
从估值角度看,中石科技当前市盈率为32.96倍,低于行业平均的37.77倍 ,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可能被低估。而思泉新材市盈率高达211.13倍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高度乐观预期。
综合判断,中石科技作为行业龙头,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稳固的客户基础和完善的全球化布局,业绩增长确定性高,当前估值具备安全边际,可能被低估。而思泉新材在AI液冷领域的前瞻布局,使其在未来的AI算力革命中具备较大的增长弹性,但高估值也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