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已进入规模化量产初期阶段
一. 负极材料
硬碳规模化:卡波恩采用毛竹前驱体建成1500吨/年产线,产品容量300mAh/g,首效91%,成本较树脂基硬碳降低30%。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电池(200Wh/kg)配套硬碳负极已完成车规级验证
软碳补充:中科海钠开发的煤基软碳负极容量达280mAh/g,与硬碳混合使用可提升快充性能(10分钟充至80%),适配储能场景
金属钠探索:钠金属负极理论容量高达1166mAh/g,宁德时代通过三维集流体设计将循环寿命提升至2000次,计划2026年推出半固态钠电池
1. 佰思格
2024年3月成功开发克容量≥400mAh/g、首效≥92%的钠电硬碳材料(型号NHC-400),处于行业中试转量产领先阶段。现有量产产品克容量达330mAh/g(型号NHC-330),覆盖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压实等应用场景
2025年5月与超威集团旗下安庆超仁公司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向其供应3万吨硬炭负极材料,并联合开发独家材料,保障超威钠电池的成本竞争力。此前还与兴储世纪、奥冠电池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动钠电池产业化
2025年5月底,再获某上市公司成员企业不少于4万吨的5年期订单,一个月内累计订单量超7万吨,覆盖轻型动力、储能等多场景
总产能规划:2025年二季度后,佰思格两大基地(遂宁+巴中)总产能将达2.6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一体化硬碳生产商
巴中生产基地(年产2万吨项目):
一期5000吨产线点火试产:2025年3月巴中基地一期5000吨硬碳负极材料生产线正式点火试产,预计2025年5月进入全面投产阶段
二期规划:项目总投资6亿元,满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吨硬碳负极材料产能,预计年产值达6亿-8亿元,年税收贡献不低于3000万元
遂宁生产基地:
现有年产能6000吨,已于2023年1月投产,主要支撑前期客户交付需求
2. 贝特瑞
进一步优化钠电材料性能,目标将硬碳负极比容量提升至400mAh/g以上,正极比容量突破180mAh/g,同时推动成本降至0.5元/Wh以下。将加速固态电解质与钠电材料的融合,探索全固态钠电池技术,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奠定基础
正极材料,BNS-O3B层状氧化物,比容量达150mAh/g,压实密度>3.4g/cc,性能与稳定性行业领先。已通过头部客户验证,实现吨级稳定出货
钠电负极材料,硬碳技术突破,开发多孔-无孔复合硬碳材料,结合纳米固态电解质提升离子电导率。该设计可提供丰富储钠位点,同时兼顾高压实密度(>1.5g/cm³)和快充性能。2025年3月申请“多孔硬碳+无孔硬碳+固态电解质”复合负极专利,优化动力学性能
两轮车领域,2023年与雅迪华宇合作,提供硬碳负极材料用于其“极钠1号”电池,配套实车雅迪极钠S9实现装车应用
储能领域,与兴储世纪合作,推动钠电池在储能场景的技术突破,其硬碳负极材料已进入储能电池供应链
动力领域,产品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商认证,在4680大圆柱电池等项目中实现应用突破
产能方面,钠电材料总产能约3000吨/年,涵盖正极和负极材料,具备量产供货条件。硬碳负极产线包括400吨中试线+3000吨量产线,支撑规模化供应。海外市场在印尼、摩洛哥等地布局海外产能,推动钠电材料的全球化供应
3. 翔丰华
通过生物质路线开发硬碳负极材料,采用多前驱体技术路线(生物质、树脂类、沥青基),通过优化材料结构提升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其硬碳负极比容量已达350mAh/g,首效超90%,灰分控制在0.05%以下,适配储能电池的长循环需求
工艺创新,通过连续石墨化炉工艺降低能耗40%,单线产能提升至5000吨/年,显著优化成本结构。生物质路线(如椰壳基)的灰分控制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中试阶段推进:
截至2025年5月硬碳负极处于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内启动产业化试验,目标良率达95%(当前85%)
产能布局:
现有石墨负极总产能约9万吨(利用率87.8%),但硬碳专用产线仍在建设中。广西基地规划硬碳产能爬坡计划,预计2025-2026年逐步释放产能。四川遂宁6万吨高端人造石墨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福建永安基地同步推进中
全球产能规划达20万吨(含石墨、硅碳、硬碳),但硬碳占比需视钠电市场需求调整
4. 武汉天钠
硬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压实、高首效和高克容三大优势。首款产品TianNa-320克容量超过 320mAh/g,第二款TianNa-350克容量超过 350mAh/g,首效均大于90%。最新产品TianNa-385实际克容超过400mAh/g,公斤级生产可达390mAh/g 以上,且通过球形化处理提升了极片压实密度和循环寿命
2024年8月与山东零壹肆签署1000吨硬碳材料年度采购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
与江苏众钠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钠离子电池技术,推动硬碳负极在储能和动力领域的应用
宁德时代、双登集团等企业对其正极材料(如聚阴离子型磷酸铁钠)反馈积极,相关产品已通过中试验证
庐江基地:2000吨/年硬碳负极产线已达产,产品获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测试认可
阜阳基地:2000吨/年产线即将量产,聚焦动力型和储能型硬碳材料
大同基地:全资子公司山西天钠投资1.2亿元建设3000吨负极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8月投产,定位高安全、长循环储能场景
遂宁基地:总投资58亿元建设年产13万吨负极材料产业化基地,2025年6月批量出货,满产后年产值约45亿元,填补国内高性能负极材料产能缺口
合肥基地:规划5万吨/年产能,一期2000吨产线已完成,目标2025年售价降至2.5万元/吨,2026年进一步降至1.98万元/吨
兰州新区:2024年7月考察兰州新区,计划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以响应西北地区储能市场需求。这一布局将进一步完善其全国产能网络,强化对储能、小动力等应用场景的覆盖
5. 钠能时代
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以芦苇为原料开发,该材料通过水/醇协同辅助蒸汽爆破工艺制备,克容量可达320mAh/g,首次库伦效率>90%,40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80%,性能指标达到动力汽车和商业储能需求
正极材料同步布局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及硫酸盐基正极材料
电解液领域布局27项专利,重点优化溶剂化结构与界面稳定性
硬碳负极通过广汽埃安、海辰储能等企业认证,2024年实现吨级交付,应用于储能系统测试
与长沙经开区产投、兴湘资本等十余家机构合作,加速资金与资源整合
储能领域,参与湖南电网侧储能项目,验证生物质硬碳在极端环境(高海拔、低温)下的可靠性;动力电池配套,正极材料适配商用车钠电池,支持-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90%
岳阳循环经济基地
产能规划:年消纳芦苇10万吨,年产硬碳负极2万吨(2025年10月投产),实现“农业废料→材料生产”闭环
技术闭环:依托芦苇生物质精炼技术,降低原料依赖并减少碳排放,符合ESG战略
长沙研发与产业基地
总投资30.5亿元,建设研发中心与万吨级材料产线,目标6年内总产值达59.9亿元
功能定位:材料中试验证、工艺优化、定制化产品开发(如高寒地区储能专用材料)
二. 电解液
基础配方:碳酸酯类溶剂(EC/PC)+ 钠盐(NaPF₆)为主流,珠海赛纬、天赐材料已实现吨级供应,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255%
添加剂创新:华为申请的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可将首次库仑效率从85%提升至93%,循环寿命延长至2000次以上
成本下降:规模化推动电解液价格从2023年的5万元/吨降至2025年的3.4万元/吨,2030年有望跌破2万元/吨
1. 多氟多
全球少数实现六氟磷酸钠商业化量产的企业,现有产能达千吨级,已供应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主流厂商,市占率超60%。该材料作为钠电池电解液的核心组分,成本优势显著,即使锂价处于低位(十几万元/吨),其钠盐方案仍具竞争力
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涵盖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及普鲁士蓝类似物,其中层状氧化物路线能量密度达140-160Wh/kg,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超8000次。2024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项目获批,重点攻关高容量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以煤系软碳和生物质硬碳为主,开发的硬碳负极首效超90%,低温性能优异(-20℃放电保持率>90%)。2025年6月获得“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电极”专利,通过弱碱性盐优化界面稳定性,提升循环寿命
两轮车领域与爱玛合作开发钠电车型,2025年钠离子电动车渗透率目标超20%;与五菱联合完成钠电装车冬标测试(-30℃性能达标)
储能领域中标华能集团5GWh钠电储能订单,2025年储能用钠电池出货占比预计提升至40%
与华阳股份共建六氟磷酸钠及钠电池联合产线,与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大学等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关长寿命电池技术
产能建设:
河南焦作基地:已建成1GWh/年钠电池产能,主要用于动力及储能场景
广西南宁基地:规划5GWh/年产能,支撑未来规模化应用
正极材料:2024年扩至7000吨,2025年目标25000吨,重点布局聚阴离子型材料以满足储能需求
负极材料:2024年达2000吨,2025年规划10000吨,聚焦低成本生物质硬碳
电解液:依托现有锂电电解液产线,钠电池电解液产能可快速爬坡,2025年订单已排至四季度
2. 天赐材料
已具备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完整解决方案,核心材料包括六氟磷酸钠和双氟磺酰亚胺钠,合成技术已完成储备,其中NaFSI中试产品品质满足钠电池使用要求,配套添加剂技术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量产
新型钠电正极材料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未来将与电解液业务形成协同
与霍尼韦尔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推进德州年产20万吨电解液项目,前期已完成土地购置及环评手续,建成前通过合作代工厂实现供应,同步布局六氟磷酸锂及钠电材料产能
德国OEM工厂投产,摩洛哥子公司推动海外一体化产能建设,覆盖欧洲对电解液及正极材料的需求,规避贸易壁垒
与美国新兴电池企业ABF达成7年合作协议,供应电池化学材料并共同开发磷酸铁锂电池生态系统,为钠电材料的全球化应用铺路
产能建设方面,现有电解液产线设计兼容钠电材料体系,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放量,实际产能释放节奏取决于下游客户订单需求
2022年启动的九江1万吨六氟磷酸钠项目按计划推进,当前仅拥有中试线,新建六氟磷酸钠产能预计于2026年底投产
3. 如鲲新材
核心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钠和双氟磺酰亚胺钠,通过自主创新,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技术迁移至钠离子电池领域,成功开发出适配钠电池体系的电解质配方。例如双氟磺酰亚胺钠产品可有效提升电池的高电压稳定性和低温性能,已通过客户测试并进入送样阶段
与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头部钠电企业达成电解液适配验证合作,进入样品测试阶段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Enchem、MUIS 等国际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加速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全球化布局
山东金乡基地:规划钠盐技改扩产项目,总投资1.05亿元,该项目计划新增双氟磺酰亚胺钠200吨/年、六氟磷酸钠200吨/年,并配套其他钠盐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项目预计2025年逐步投产,投产后公司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钠盐的总产能将显著提升
三. 隔膜
纳米纤维隔膜:宁波柔创建成国内首条3000万平米产线,产品厚度12μm,抗穿刺强度达300N,适配高倍率钠电池
智能隔膜:MOF材料改性隔膜通过亲钠基团引导离子均匀分布,使钠金属电池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高倍率(10C)下容量保持率超90%
成本占比:隔膜在钠电池材料成本中占18%,随着纳米纤维工艺普及,2025年成本有望降至1.2元/㎡,较传统PP隔膜降低40%
1. 恩捷股份
2025年3月上海恩捷申请了“钠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在基膜表面涂覆钠离子导体材料,显著提升隔膜对电解液的润湿性和保液性,抑制钠枝晶生长,改善电池循环性能。旨在解决钠电池析钠和安全性问题,目前已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
钠离子电池隔膜已进入客户认证与小批量试用阶段。其改性隔膜产线已通过水系钠离子电池客户认证,为后续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子公司湖南恩捷聚焦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已建成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固态电解质膜室温离子电导率达2ms/cm。可应用于固态钠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协议(2025-2030年),供应半固态/全固态电解质隔膜及电解质材料,锁定未来订单
锦州钠电正极材料项目:
2025年3月参股的恩耐吉公司于辽宁锦州开工年产30万吨钠电正极材料、2GWH钠离子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一期(2025年6月投产)规划2000吨钠电正极材料、0.5GWH电池产能,四期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00亿元
干法隔膜产能协同:
与全球干法隔膜企业Celgard合作,在江西投建10亿平方米干法隔膜产线,目前正加快新产线安装,为钠电池提供适配隔膜产品
2. 星源材质
干法/湿法隔膜技术可适应-40℃~80℃的工作环境,热收缩率<5%,水分含量<200ppm,满足钠电池对低温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
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隔膜成本,同时开发涂覆隔膜提升电解液浸润性,延长电池循环寿命至5000次以上,适配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场景
用于固态电池的“刚性骨架+柔性电解质”复合膜技术已实现界面阻抗降低和离子电导率提升,未来可迁移至钠电池领域,解决钠枝晶问题
宁德时代核心隔膜供应商,参与宁德时代普鲁士蓝类钠电池研发,适配其规划25GWh钠电池产能
与中科海钠联合推进钠电隔膜在储能电站和低速电动车的应用,2024年上半年星源材质隔膜出货量居行业前列
为比亚迪供应硬碳负极配套隔膜,覆盖新能源汽车领域
规划2025年钠电隔膜产能达15亿平方米,占其总隔膜产能的约25%。这一产能主要依托国内基地(如佛山、常州)及海外布局(瑞典、马来西亚),其中佛山基地年产32亿平方米湿法隔膜和34亿平方米涂覆隔膜的产线,将为钠电池提供高性能基膜支持
马来西亚工厂(一期)2025年6月投产,年产能20亿平方米,覆盖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瑞典基地作为欧洲总部,涂覆产线已投产,可辐射 Northvolt等海外客户,为钠电池全球化应用提供产能保障
最后,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已进入“技术突破-产能释放-应用拓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层状氧化物正极、生物质硬碳负极等核心材料量产,2025年有望成为规模化元年。未来3-5年,钠电池将在储能、低速电动车、启停电池等领域实现对铅酸电池和部分锂电池的替代,预计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