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为何看好核聚变发展?多重催化下的“终极能源”加速前夜

用户头像
炒蛋丁
 · 广东  


在AI大模型训练、超算数据中心扩建、工业机器人普及与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的浪潮下,全球电力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次GPT-4训练耗电达1300兆瓦时,一个超算中心年用电量堪比中型城市,科技产业的“电力饥渴”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而核电作为兼具超高能量密度、7×24小时稳定输出与零碳属性的清洁能源,恰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进入10月,政策协同、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与国际盛会形成多重共振,让这一未来能源赛道迎来发展关键窗口期,市场关注度与产业推进速度有望同步攀升。
一、十月看好核聚变的核心理由
1. 国际政策与资本共振,行业热度持续升温
全球范围内对核聚变的支持已从技术探索转向商业化落地加速。当地时间9月18日,美国与英国签署《科技繁荣协议》,明确将核聚变纳入合作重点,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加速技术商业开发,并协调两国监管机构简化审批流程,目标缩短反应堆落地周期。这一合作直接带动美股核聚变板块上涨,印证了国际资本对该赛道的敏感反应。
国内政策支持同样密集发力,《原子能法》首次明确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研发,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并设立千亿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扶持。政策托底与国际合作形成合力,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技术突破与项目落地进入密集验证期
近期国内外技术进展与工程落地频传捷报,打破“商业化遥远”的认知误区。9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全超导磁体创造35.1特斯拉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该部件作为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核心骨架”,直接解决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的关键难题。同时,永鼎股份在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官宣新品性能突破,填补了国内高温超导材料应用空白。
项目推进同样提速:张杰院士团队已于2024年底启动上海聚变能电站基地建设,目标电价0.18元/千瓦时,直指商业化核心的经济性问题;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官宣在上海新建“中国环流四号”高温超导聚变装置,标志着我国“国家队”已进入规模化布局阶段。海外方面,CFS与埃尼集团签署超10亿美元聚变售电协议,Pacific Fusion官宣10亿美元基地建设计划,预计2030年前实现净增益,私营资本主导的商业化探索已形成实质性突破。
3. 十月事件催化密集,行业预期集中释放
10月将成为核聚变赛道的“信息密集发布期”,多重关键事件将持续激活市场关注度。全球顶级的第30次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定于10月13日至18日召开,作为国际聚变领域的权威交流平台,会议有望发布技术路线共识与商业化时间表,强化行业落地预期。同时,中信证券预测磁约束路线10月进入预算披露高峰期,混合堆与ITER项目也将开启大额招标,直接关联产业链订单释放节奏。
二、核聚变发展的直接利好与长期价值
1. 产业链上下游迎来订单兑现机遇

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体系复杂,仅ITER项目就包含超100万个部件,其中超导磁体系统占总成本28%,为最大成本项。随着国内“中国环流四号”、BEST等项目推进及ITER招标启动,上游材料(高温超导、氚增值材料)、中游部件(真空室、堆内构件)与核心设备(电源系统、低温冷却系统)企业将率先受益。
从板块联动看,核聚变产业链与三代核电、军工材料等领域高度重叠,相关企业可依托现有技术储备实现快速切入,短期无需依赖完全商业化即可获得实验堆建设带来的订单增量。据测算,我国在建聚变装置总投资已超600亿元,全球范围内未来10年相关设备潜在市场规模达1100亿美元。
2. 能源结构转型与科技产业升级双重赋能
长期来看,核聚变商业化将彻底重构全球能源格局。相较于传统能源,其兼具零碳排放、燃料供应充足(海水中氘资源可供人类使用百亿年)、无核废料风险等优势,完美契合“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需求。同时,核聚变与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形成“协同进化”效应——AI助力等离子体控制与反应模拟,超导材料推动装置小型化降本,这种技术共振正加速商业化进程。
对科技产业而言,核聚变产业链涵盖超导技术、精密制造、高功率电源等多个高端制造领域,其发展将带动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助力我国在高端装备与新材料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三、十月及后续核心预期与潜在消息
1. 十月大概率落地的关键消息

• 政策与预算披露:磁约束路线相关装置预算将集中发布,混合堆与ITER项目招标细则有望公布,涉及金额或达数百亿元,直接明确产业链受益顺序。
• 国际会议成果: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可能发布全球聚变项目合作清单,中美欧在技术标准与供应链协同上或有新共识,国内企业有望获得国际合作订单机会。
• 企业订单与进展:链主单位如合锻智能联创光电等或披露与“中国环流四号”等项目的合作进展,电源类、超导材料类企业可能公告新增订单。
2. 中长期产业发展预期
技术路线上,磁约束(托卡马克)作为成熟路线将持续主导公共资金项目,场反位形(FRC)等紧凑化路线受私营资本青睐,形成“多路线并行验证”格局。商业化节点上,全球头部项目普遍瞄准2030年实现净增益、2050年规模化商用,国内上海聚变能电站等项目有望成为亚洲首个示范标杆。市场规模方面,中信证券预测2050年全球聚变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万亿美元,国内批量建设阶段年投资额或达数千亿元。
总结
10月的核聚变赛道正处于“政策催化+事件驱动+订单兑现”的三重利好叠加期:AI与高端制造带来的电力刚需构成长期底色,国际合作与国内政策构建稳定发展环境,技术突破与项目落地验证商业化可行性,而预算披露、国际会议等密集事件将成为短期情绪与产业进展的“双重放大器”。对行业而言,这不仅是市场关注度的集中释放期,更是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向工程化、订单化转型的关键起点,上游超导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及电源系统企业将率先分享行业红利,长期则有望孕育出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科技巨头。

$合锻智能(SH603011)$ $永鼎股份(SH600105)$ $中国核电(SH601985)$

#核聚变国家队落子上海,建环流四号# #核聚变# #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