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燕云2025
 · 北京  

周末检视一下持仓结构。
一、主账户
1. 目前持仓14只,覆盖:
AI应用 3
AI底座型 2
人形机器人 3
低空经济 2
CPO 1
固态电池 1
储能 1
创新药+脑机+AI医疗 1
我不喜欢买硬件,所以芯片这类的基本只看看,不会下手。
2. 这14只是怎么演变而来?
2023年的持仓中,有5只沪深个股一直保留至今。
2023年11月开始买北交所个股,第一批4只,分别是丰光精密鼎智科技、众诚精工、舜宇科技。
12月,北交所个股加到10只。
2024年1月,北交所个股加到13只。
与此同时,沪深的个股逐渐退出。
2024年2月,加了奥迪威
2024年10月,加了科达自控
2024年11月,加了纳科诺尔
至此,主账户的组合基本定型。
3. 整个过程中,个股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核心诉求是公司的质量好、赛道长、在未来牛市中天花板高一些。
4. 如果单从收益的角度去评判,我北交所的调仓到目前为止是失败的,以下是我卖出后个股的最高涨幅:
七丰精工 7.5倍
克莱特 6倍
众诚 科技5倍
国源科技 5倍
连涨得最少的明阳科技乐创技术,都有3倍。
5. 要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有一些遗憾吧,毕竟最早参加革命,可惜倒在了四一二、长征、抗日,没能进了四九城。
可我不后悔。
被优化掉的那些个股,我认为它们只能是几十亿的胚子,对它们没有长期坚持的勇气和信心,也上不了仓位。
现在拿着的那些,天花板相对高,敢上仓位,睡得安心。
短期看跑输了,长线未必。
6. 整个调仓过程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始终遵循了自上而下和行业景气度这两个角度。
不太满意的有两点。
一就是刚才上面提到的,很多个股的大肉,我没能吃上。
第二点,2024年半年度总结中我提到,理想的持仓个股数是8-12只,我目前依然停留在14只。
二、 小账户
小账户因为没有什么历史遗留的(利润或问题),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另起炉灶,定位在十五五。
4月份买进第一只个股诚益通
6月份买进超捷股份腾景科技久日新材王子新材
7月份买进夏厦精密
8月份买进奇德新材
至此基本定型。
这个账户涵盖:
脑机
商业航天
光模块
量子科技
光刻机
光刻胶
商业核聚变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
算是未来产业的大集合吧。
深海经济我一直没能找到特别好的目标,就放弃了,两到三年内不会再买。
这个账户最大的遗憾是放跑了思泉新材强瑞技术这两只大牛股。
炒股就是这样,总有涨有跌,总有收获的喜悦,也不乏遗憾,不可能是完美之旅,但一定是希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