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复成力
 · 浙江  

$华银电力(SH600744)$ 华银豫能双雄并立,擎起能源保供新标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浪潮下,今夏40℃乃至45℃的极端高温成为考验能源系统的"压力测试"。当空调负荷激增导致电网频频告急,华银电力豫能控股以"火电托底+新能源冲锋"的双轮驱动模式,在资本市场与电力保供一线同时书写传奇。这对能源双子星不仅以技术创新突破行业瓶颈,更以战略协同重构区域能源格局,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一、火电升级筑牢安全基石
华银电力作为湖南最大的火电企业,其13台火电机组在今夏火力全开,单日发电量突破历史峰值。公司投资155.67亿元建设的株洲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降至268克/千瓦时,较传统机组降低15%,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万吨。这种"黑科技"不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更通过深度调峰能力(最低负荷至30%),为湖南电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灵活性支撑。
豫能控股则在中原大地构建火电"升级版"。其鹤壁鹤淇电厂通过汽轮机通流改造,供电煤耗降至285克/千瓦时,成为华中地区首个获得"A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的火电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85亿元火电项目获批,相当于以当前市值撬动等量级产能扩张,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将新增55亿千瓦时,可满足河南省3%的用电需求。这种"政策红利+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让豫能在火电重估浪潮中占据先机。
二、新能源转型引领产业变革
在娄底荒山上,华银电力的光伏板铺就"绿色银行",其永州新田县200MW林光互补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上层发电、下层种植,年发电量4.5亿千瓦时的同时,每亩土地年增收3000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公司耒阳200MW/400MWh储能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系统综合效率达85%,循环寿命超6000次,可提升湘南地区电网调节能力20%以上。这种"风光储氢"一体化布局,使华银新能源装机占比从2021年的8.74%跃升至30.05%,新能源净利润贡献达3.42亿元。
豫能控股则在储能领域跑出"加速度"。鹤壁100MW/200MWh储能项目采用退役火电机组厂址建设,年消纳新能源7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万吨。鲁山1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采用"地下厂房+智能调度"设计,可在20分钟内实现从0到满负荷发电,成为河南电网的"超级蓄电池"。这种"集中式储能+分布式能源"的立体布局,使豫能新能源装机规模三年增长5倍,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622.62%。
三、政策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国家能源局2025年监管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煤电容量电价机制落地",华银与豫能率先受益。华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可回收30%的火电固定成本,预计年增收益2.8亿元;豫能鹤壁电厂凭借调峰性能优势,容量电价系数上浮15%,年增收益超1亿元。这种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的叠加,使两家企业火电业务毛利率从负值转为12%以上,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行业困局。
在跨省互济层面,华银通过±800千伏祁韶特高压直流工程,将湖南富余水电与广东用电需求精准对接,今夏累计外送电力超50亿千瓦时;豫能则依托"陇东-山东"特高压通道,将河南火电与山东新能源进行时空互补,实现"北电南送、西电东输"的资源优化配置。这种"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跨省协同,使华中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为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保供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技术创新重构行业范式
华银电力自主研发的"火电机组智能燃烧优化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调整配煤比例,使机组效率提升1.2%,每年节约标煤5万吨。更具突破性的是,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的"煤电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可将秸秆、木屑等生物质掺烧比例提升至20%,实现减碳与增效的双赢。
豫能控股则在数字化转型上独树一帜。其开发的"智慧能源大脑"系统,整合电网负荷预测、储能调度、用户需求响应等12类数据,实现能源利用率提升10%。在林州抽水蓄能电站,5G+北斗定位技术使施工效率提升30%,建设周期缩短6个月。这种"数字技术+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场能源保供的攻坚战中,华银电力与豫能控股以技术创新为矛、政策协同为盾,在极端高温下交出亮丽答卷。当华银耒阳储能电站的灯光点亮湘南夜空,当豫能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的飞轮开始旋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崛起,更是中国能源行业从"高碳依赖"向"绿色智能"转型的缩影。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这对能源双子星正携手同行,为构建安全、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照亮前行之路。
$豫能控股(SZ0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