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驱动的 HBM 产业链(高增长确定性)HBM 因 AI 算力需求爆发进入 “量价齐升” 阶段,全球 90% 市场被 SK 海力士、三星等垄断,但国产供应链在设备、材料、封装环节加速突破,建议按 “材料→设备→封装” 的优先级布局:
(1)封装材料:国产替代最明确的环节
华海诚科:国内唯一量产 HBM 封装必备的颗粒状环氧塑封料(GMC)的企业,产品适配 12 层 HBM3E 堆叠,已通过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认证,2025 年 GMC 业务营收占比预计超 40%,绑定长鑫存储 HBM 样品开发,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联瑞新材:全球领先的球形硅微粉供应商,产品用于 GMC 填充,低放射性产品粒径误差≤0.5μm,性能接近德国默克,2025 年产能规划 5 万吨 / 年,直接受益 HBM 封装材料需求增长。
壹石通:球形氧化铝材料导热系数达 30W/m・K,是传统材料的 3 倍,已导入三星、海力士封装厂,2024 年投产 200 吨 / 年低放射性产线,适配 HBM 高导热需求。
(2)设备环节:技术突破 + 订单弹性双驱动
赛腾股份:收购日本 Optima 切入 HBM 缺陷检测,设备应用于三星 / SK 海力士产线,2025 年已交付 37 台设备,订单总额超 11 亿元,直接受益国际大厂扩产。
(3)先进封装:产能释放期业绩弹性大
通富微电:国内 HBM 封测龙头,完成 HBM2E/3 样品开发,南通工厂 2025 年产能目标 10 万片 / 月,绑定 AMD、英伟达供应链,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 120%,伴随国产 HBM 量产业绩将持续释放。
太极实业:子公司海太半导体掌握 16 层 DRAM 堆叠技术,为 SK 海力士提供 HBM 封装服务,2024 年封测收入增 42%,HBM 业务占比 40%,可快速将技术迁移至国产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