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龙江出台《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消息刷屏了。德邦、平安这些大券商都在喊"冰雪产业是旅游行业最具潜力的细分赛道",说得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不过,身边有朋友举棋不定,一方面,觉得大热天,都在炒高温概念,冰雪概念似乎难以接受。但另一方面,可能真就是一个剑走偏锋的机会。
一、信息过载时代的投资困境
身边朋友的困惑,实际也是这个时代造成的。其实,现在的股民比我们那会儿幸福多了,动动手指就能看到各种研报、新闻、大V观点。但讽刺的是,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焦虑——持仓涨了纠结卖不卖,不涨纠结换不换,赚钱怕回吐,亏钱怕深套。这种来回收割的焦虑,我太懂了。
实际,作为产业政策,不可能等到大冬天才出政策,那就来不及了,肯定是提前的。但机构能不能提前动手,瞎猜是没必要的。毕竟政策不是为了股市出的,而机构也不是为冰雪产业而生的。具体就看,政策提前出了,机构会不会提前参与。所以也不用太在意,市场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想。
二、揭开市场的底牌:以数据说话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用了十多年的那套量化系统。还记得2019年盯着「弘业期货」的数据图时,市场还把它当普通的券商影子股。但系统里那个橙色柱体(他们管这叫「机构库存」)已经持续活跃好几个月了。当时我跟朋友打赌说这票要搞事情,结果后来果然成了大金融概念的龙头。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反观同样是金融概念的「百大集团」,数据就惨淡得多。虽然也跟着市场反弹了一下,但「机构库存」始终半死不活。结果呢?涨了三天就蔫了。这就像请客吃饭,主人自己都不动筷子,客人能吃得香吗?
四、冰雪产业的数据密码
现在回到开篇的冰雪产业。政策确实给力,高铁也在修,但具体到投资上呢?我特意翻了相关公司的数据——有些公司的「机构库存」从去年冬奥会前就开始稳步提升,有些则是最近才突然放量。这里面的差别,就像专业滑雪运动员和临时租雪具的游客的区别。
比如某冰雪装备公司虽然股价还没启动,但「机构库存」已经连续三周温和放大。而另一家网红滑雪场运营商,虽然最近因为抖音带火暴涨,但数据却显示机构参与度其实在下降。你说该关注哪个?结论和上图两个股票应该是一样的。
股市再坏,也有一个好的地方,那就是唯一一个外行指导内行还能赚钱的地方。但这得看基于什么,基于数据是可以的。但基于主观、情绪,肯定不行。
最近行情在3500上折腾,以下三点肯定要注意的:
少看盘口语言,多看资金语言把政策利好当背景音,重点看资金是否买单建立自己的数据观察体系,关键就是机构的行为。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