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迎来L3级准入元年,核心产业链龙头价值重估正当时--A股智能驾驶赛道深度投资报告

用户头像
独角兽智库
 · 浙江  

政策与技术共振,L3级自动驾驶正式迎来量产元年,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正在经历从概念到商业化的关键跃迁。

2025年成为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元年。两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有条件批准了L3级车型的生产准入,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正式可以上路,从实验室和封闭测试场地走向了更广阔的现实应用场景。

同时,工信部加速完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推动安全基线建设,L3自动驾驶安全基线正式落地,明确系统安全要求,加速高阶智驾商业化。 这些政策突破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股智能驾驶核心标的正在迎来价值重估。

01 行业趋势:三重驱动,智能驾驶产业迎来爆发拐点

智能驾驶产业正处于技术、政策、资本三重驱动下的爆发前夜。2024年L2级新车渗透率已达55.7%,预计2025年L3车型将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2030年L4级将在城际公路、港口物流等场景实现商业化。

政策层面,中国智能驾驶标准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工信部不仅推动了L3自动驾驶安全基线的落地,还预研车用AI算法标准,推动智能座舱、决策规划算法国产化,并制定了数据安全强制标准,使汽车密码、漏洞分级、数据分类管理成为硬性门槛。

技术成本曲线正在快速下移。激光雷达单价已降至500美元以下,四维图新HD Lite地图将数据包压缩至35GB(降幅65%),算力需求降低60%。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更是将成本下探至10万元车型,2025年实现高速NOA经济车型100%标配率,直接改写了"高端专属"行业逻辑。

资本市场上,产业巨头与国家队的双重卡位迹象明显。英伟达增持文远知行引爆美股135%单日涨幅;华为绑定赛力斯问界M9单月订单破5万,智驾车型占比超40%。

社保基金连续加仓长盈精密、QFII增持绿的谐波超3.2%;云星宇百亿订单后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1.15亿元。

02 感知层:自动驾驶的“眼睛”,激光雷达与车载镜头率先受益

感知层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和前提,随着L3级别自动驾驶的推进,对环境感知的需求和要求都在大幅提升。

万集科技(300552)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国内市占率超20%。 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1.8%,深度绑定比亚迪蔚来等头部车企,港口无人驾驶项目已经落地。 其激光雷达+ETC融合方案也受到机构关注, 在L3/L4级自动驾驶发展中具备较强弹性。

联创电子(002036)在车载镜头领域全球市占率约8%,是特斯拉和华为的核心供应商。 公司2025年规划产能翻倍,适配800万像素高阶智驾方案。 随着ADAS标配摄像头数量提升至8-12颗,高分辨率CIS需求爆发, 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保隆科技作为ADAS传感器供应商,国内市占率约30%,深度绑定比亚迪、华为, 实现了从感知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到执行层(空气悬架)的全链条技术闭环。

03 决策层:自动驾驶的“大脑”,算法与芯片决定智能化高度

决策层是智能驾驶的智能化核心,决定着车辆的决策能力和响应速度,其中域控制器、高精地图和操作系统是三大关键环节。

德赛西威(002920)作为国内智驾域控制器龙头,市占率超35%。 公司是英伟达Orin芯片国内首发合作方,其L3域控制器(IPU04)获理想小鹏等10+车企定点, 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稳居第一。 2025年上半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41.47亿元(同比+55.49%),占总营收28.3%。

中科创达(300496)是全球智能驾驶OS龙头,与40+车企合作。 公司基于高通8255/8775芯片的舱驾一体域控方案已量产,支持L3级自动驾驶。 与地平线合作开发征程6芯片方案,覆盖L2-L4级自动驾驶。 2025年Q1智能汽车业务占比达45%。

四维图新(002405)作为高精地图与车规芯片双龙头,是国内唯一通过车规级认证的高精地图厂商,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市占率超60%。 公司轻量化HD Lite地图降本60%,锁定中端市场35%渗透率。 车规级MCU芯片(杰发科技)量产装车,2025年Q2收入同比增长40%,打破英飞凌垄断。

04 执行层:自动驾驶的“手脚”,线控制动实现精准操控

执行层将智能决策转化为车辆的精准动作,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一环,线控制动是其中核心技术。

伯特利(603596)是国内线控制动国产替代先锋,WCBS线控制动市占率国内第一。 公司线控制动系统国内市占率19.3%(国产第一),适配问界、智界等车型。 其One-Box线控制动技术适配L3级自动驾驶,EMB(电子机械制动)研发领先,获比亚迪吉利定点。 2025年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将达180亿元,公司渗透率有望超40%。

05 整车集成:系统级落地,智驾能力定义汽车新竞争力

整车环节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集大成者,不同车企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和合作模式,但目标都是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规模化落地。

赛力斯(601127)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核心合作伙伴,是华为ADS 3.0核心载体。 问界M9城市NOA实测里程超100万公里,2024年智能化渗透率提升至65%,净利率有望突破5%。 华为以"芯片+算法+云平台"全栈能力领跑,昇腾芯片适配-30℃至50℃极端环境,乾崑ADS 3.0无图城区NOA支持120米障碍物预判,L3级车型年出货超50万套。

比亚迪(002594)采取自研路线,依托400万辆年销规模构建"芯片-域控-数据"闭环。 自研车规级芯片使智驾成本低40%,"天神之眼"系统下探至7万元车型(海鸥智驾版),高速NOA标配率超90%。 2025年投200亿建"天神智驾云",经440亿公里路测数据训练,实现无图城市记忆泊车(成功率92%)。

06 投资策略:短期关注业绩弹性,长期布局技术壁垒

智能驾驶产业链投资需要兼顾短期业绩弹性和长期技术壁垒,根据不同投资周期采取差异化策略。

短期机会(0-6个月):重点关注政策催化和事件驱动。2025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激光雷达与执行器)、9月华为ADS 4.0商用发布等事件可能带来催化。 业绩弹性方面,可关注万集科技(Robotaxi试点政策+激光雷达成本下降,2025年车载激光雷达营收占比或超50%)、德赛西威(L3域控订单兑现)。

长期赛道(1-3年):聚焦高壁垒与国产替代领域。芯片与传感器国产化率低于50%领域,地缘政治下替代紧迫性提升。 车路云一体化领域的云星宇高新兴受益智慧城市基建。 具备"技术稀缺+国产替代"双重属性的标的,如万集科技的固态激光雷达、伯特利的EMB线控制动值得长期关注。

风险预警:需要关注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如纯固态激光雷达可能颠覆半固态方案; 政策不确定性,L3/L4法规责任认定尚未完善,可能延缓规模化落地; 以及供应链风险,如英伟达Orin芯片受美国出口管制可能影响域控制器交付。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用,2025年L3级自动驾驶车型的规模化落地将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格局或将因技术路线差异进一步演变,头部企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维度转向"数据闭环效率×场景渗透速度×成本控制精度"的多维博弈。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智能驾驶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中,拥有核心技术壁垒、高质量客户群体和良好现金流的公司,更有可能穿越技术迭代和行业周期,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