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守猪待兔的鱼
 · 北京  

$雪天盐业(SH600929)$
声明:以下言论是DeepSeek生成的,不代表个人观点。
盐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干快上”的投资冲动,而非专注主业经营,背后是行业困境、管理层短视和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用大白话总结几个关键原因:
1. 主业不赚钱,只能瞎折腾
- 盐行业太卷:盐是刚需产品,但市场早就饱和了。比如雪天盐业2024年盐销量只降了1.25%,营收却跌了5.85%,说明大家都在降价抢市场,结果“越降价越卖不动”。
- 高端盐卖不动:企业想靠高端盐(比如生态盐、低钠盐)赚钱,但80%的消费者还是只买2元一袋的便宜盐。雪天盐业的高端盐销量涨了136%,但基数太小,根本填不上工业盐暴跌的坑。
2. 领导想搞政绩,股东想赚快钱
- “盐改第一股”的包袱:雪天盐业上市后一度业绩暴涨,领导觉得“盐+化工+新能源”才是王道,结果纯碱价格暴跌45%,新能源项目(如钠电池)还在实验室阶段,钱烧了却没见效。
- 股权激励的歪招:有的公司为了配合增发或股权激励,故意调高业绩目标,结果实际经营拉胯,只能靠画大饼(比如盐穴储气、钠电池)撑股价。
3. 行业通病:不投资就等死,乱投资死更快
- 前车之鉴:*ST盐湖(钾肥之王)就是典型——本来靠钾肥稳赚,非要砸几百亿搞金属镁项目,结果技术不成熟、管理跟不上,直接亏到破产重整。
- 跟风式投资:现在盐企又集体盯上新能源(比如钠电池、盐穴储能),但研发投入连宁德时代的零头都不到,纯属“别人搞我也搞”,最后大概率烂尾。
4. 制度漏洞:亏了有人兜底,赚了领导升官
- 国企的“赌性”:很多盐企是地方国企,亏了有政府接盘(比如*ST盐湖的资产包30亿贱卖国资),赚了就是领导业绩。这种“赚归自己,亏归国家”的机制,自然敢乱投资。
- 监管不到位: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问题喊了多年,但惩罚力度弱。比如雪天盐业一边理财10亿,一边定增要钱,明显资金规划混乱,也没见监管部门出手。
说人话总结:
盐企不是不想好好经营,而是卖盐实在赚不到大钱,只能硬着头皮搞跨界。但领导们往往高估自己能力,低估行业风险,最后变成“主业没搞好,副业全翻车”。再加上考核和监管的漏洞,形成了“不搞投资等死,搞了投资找死”的恶性循环。
(如果想看具体哪家公司的骚操作,可以告诉我,再展开吐槽)
$苏盐井神(SH603299)$ $江盐集团(SH6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