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

用户头像
楚苦伯阳
 · 山东  

“氨晖号”首航成功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相关产业链企业有望受益于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结合公开信息,以下领域及标的值得关注:

一、船舶制造与改装企业

1. 中国船舶(600150)

- 全球首艘氨燃料集装箱船订单持有者(比利时船东1400TEU项目),技术先发优势显著,国际订单占比达57%。

- 子公司青岛北海造船承接全球首批3艘21万吨级氨双燃料散货船订单(2026-2027年交付)。

2. 中船防务(600685)

- 国内氨燃料运输船建造龙头,手握7艘氨双燃料液氨运输船订单(含3艘2.5万方、4艘4.1万方),首制船2026年交付。

3. 中远海控(601919)

- 旗下中远海运重工研制国内首艘获氨燃料证书的5500HP港口作业船(2024年交付),并参与氨燃料船舶研发认证。

二、核心材料与设备供应商

1. 鞍钢股份(000898)

- 突破氨燃料储罐关键技术,研发正火低温钢并通过船级社认证,填补国内空白,已应用于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氨燃料罐项目。

2.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关联绿色动力601330)

- 与中船711所联合开发氨柴双燃料发动机专用润滑油,技术写入产品说明书,覆盖LNG/甲醇燃料船舶市场。

3. 正帆科技(688596)

- 具备氨气合成、提纯及工艺系统全流程服务能力,支持半导体和能源领域氨应用。

三、氨能供应链企业

1. 和远气体(002971)

- 年产20万吨液氨,绿氨布局先行者,潜在需求来自火电掺烧及船舶燃料替代,若航运规模化应用落地,产能价值或重估。

2. 盛航股份(001205)

- 水路氨运输核心承运商,新建液氨船瞄准“北氨南运”市场(北方绿氨产区→东部化工基地),同步布局进出口贸易运输。

3. 吉电股份(000875)

- 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年产绿氨18万吨(国内最大),配套电解槽及储氢技术,支撑绿氨供应链。

四、其他潜在受益方向

- 能源与化工企业:中国能源建设(03996.HK)的松原氢能产业园绿氨项目(2025年投产)、中国天楹(000035)的通辽绿氨项目(规划45万吨)。

- 国际竞争标的:日本邮船(NYK)、三井物产(MOL)等海外企业加速布局氨燃料船舶,但国内产业链自主化趋势下,本土企业更具确定性。

风险提示

- 成本与技术瓶颈:当前绿氨成本(约4500元/吨)高于煤制氨(3500元/吨),需依赖绿电降本;氨燃料泄漏毒性、燃烧稳定性仍需技术突破。

- 政策与竞争:欧盟、日韩加速制定氨燃料标准,中国需加快产业链协同以抢占国际话语权。

建议关注技术突破快、订单明确的龙头企业(如中国船舶鞍钢股份),并跟踪绿氨成本下降及政策催化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