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科科技展望工业AI软件为何最先变现?

用户头像
戳死小蚂蚱
 · 广东  

$能科科技(SH603859)$

一、核心壁垒分析

1、行业理解与客户积淀
公司深耕工业领域近20年,聚焦重工装备、汽车、高科技电子及通用机械四大行业,积累超3000家客户资源。对制造业场景需求(如研发设计、生产质检、供应链管理)的深度理解,使其能精准开发贴合工业痛点的AI Agent解决方案。

2、产品矩阵与技术生态

“乐系列”工业软件:涵盖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OM(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系统,形成12个行业包、36个子应用、156个工业组件,覆盖研发至制造全流程。

“灵系列”AI Agent:已开发5款垂直领域大模型及10余个场景化Agent(如机器人训练、汽车设计优化、高端装备AI质检),技术落地能力领先。

华为生态融合:基于华为云iDME平台开发MPM应用,联合推出生产数字平台方案,成为华为优选级解决方案伙伴,强化云底座与AI协同能力

3、数据与工程化能力
拥有工业数据资产积累及数字孪生技术经验,支撑垂类模型训练;四大AI技术团队(模型开发、Agent开发、数据工程、场景应用)保障技术迭代效率。

二、AI业务布局与进展

公司战略定位“All in AI”,产品分三类推进:
下表概括了能科科技AI业务的三大布局方向及其进展:

重大订单突破:2024年落地两个亿元级项目👇

AI大模型工具链及私有云建设(1.24亿元)

大模型场景化应用(1.45亿元),标志技术获高端制造客户认可。
收入爆发增长:2024年AI业务营收2.73亿元(同比+1255.99%),毛利率39.32%(+14.43pct),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三、2025年Q1财报关键点

营收承压:营收3.37亿元(同比-16.65%),归母净利0.49亿元(同比-12.07%),主因工业电气产品交付延迟(客户节奏调整)。

盈利质量提升:毛利率55.10%(同比+7.24pct),净利率23.12%(+2.68pct),反映高毛利软件及AI业务占比提升。

订单储备充足:合同负债4.08亿元(同比+14.77%),预收款增长预示AI及软件项目需求旺盛。

四、2025年AI业务展望

1、增长目标锚定
员工持股计划设定AI收入刚性考核👇:

2025年:增速≥30%(目标3.55亿元)

2026年:增速≥70%(目标4.64亿元)

2027年:增速≥120%(目标6.01亿元

2、增长驱动因素

场景扩展:从头部央企向民用工业延伸,覆盖机器人、半导体等新场景。

华为协同:“乐易”SaaS平台助力中小制造企业上云,联合方案加速推广。

政策红利:工业领域设备更新+AI赋能新质生产力政策推进,释放需求。

3、业绩预测
券商一致预期2025年营收17.25–19.67亿元(同比+16.6%~30.3%),AI业务贡献超20%;归母净利2.53–2.89亿元,EPS 1.01–1.18元。

下表为券商对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预测:

结合$鼎捷数智(SZ300378)$ $赛意信息(SZ300687)$

工业AI应用在近年实现快速落地变现,尤其在赛意信息鼎捷数智等企业推动下,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其商业化进程领先于其他AI领域,核心原因可从场景适配性、技术生态、商业模式、政策红利四维度深入解析:

一、垂直行业场景的天然适配性:工业痛点为AI提供精准切入点

工业场景的标准化、流程化特征,使AI更易实现“问题定义-方案匹配-价值量化”的闭环:

问题边界清晰,需求刚性
工业场景的痛点明确(如设备故障、质检漏检、排程低效),AI可针对性优化。例如鼎捷的AI Agent平台IndepthAI,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将物料缺料率从34%降至0%,直接解决企业核心成本问题;赛意信息基于DeepSeek-R1开发的PCB行业大模型,优化电路板生产良率3%-5%。

数据质量高,训练效率优
工业设备实时生成结构化数据(传感器读数、工艺参数),数据标注成本远低于医疗、教育等领域。如德擎光学的激光焊接检测系统,仅需50个NG样本即可生成5万+增强数据,快速训练高精度AI模型,将“过杀率”降低50%。

ROI可量化,企业付费意愿强
工业AI的降本增效效果可直接转化为财务指标。鼎捷的装备制造云为设备厂商降低20%售后服务成本,客户复购率达85%;十沣科技的AI风电尾流优化系统提升发电效率3-10%,投资回收期短于1年。

二、技术积累与生态协同的乘数效应

工业AI非纯技术竞争,而是“领域知识+AI工程化+生态整合”的综合比拼:

工业Know-How的长期沉淀
赛意信息深耕制造业20年,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的行业知识图谱;鼎捷数智将锂电、半导体等垂直领域的工艺参数、故障案例封装进雅典娜平台,形成可调用的工业知识库。这种经验壁垒使AI模型训练周期缩短60%。

平台化技术底座降低开发门槛

鼎捷雅典娜平台:集成大模型、知识图谱与物联网,支持低代码开发AI Agent,ISV伙伴可快速生成行业应用(如ChatCAD实现文生图纸,改型设计效率提升40%)

赛意AI中台:基于DeepSeek-R1构建端到端工具链,支持数据处理、模型微调与应用部署一体化,客户4847万元订单验证其商业化能力。

生态协同加速场景渗透
鼎捷借力富士康全球制造资源,其AI产品通过富士康供应链快速切入苹果、英伟达代工厂;赛意联合华为、广汽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共享客户渠道与技术生态。

三、商业模式与客户资源的双重保障

工业软件特性赋予AI应用天然商业化优势:

高粘性客户与持续收费模式
工业软件一旦部署,替换成本极高(需重构流程、适配设备、重新培训)。鼎捷采用“年度授权费”模式,客户留存率超90%,AI功能作为增值模块直接嵌入现有系统,变现路径极短17。反观汉德信息等竞对依赖“一次性项目交付”,续费率不足40%。

从头部客户向长尾市场渗透
赛意与鼎捷均采取“大客户标杆案例→中小客户标准化SaaS”的扩张路径:

鼎捷AI业务在台湾地区覆盖77%上市制造企业,2024年营收增速135%;

赛意将PCB大模型经验复制至汽车电子领域,客单价从200万降至50万,打开中小企业市场。

全球化布局对冲区域风险
鼎捷海外收入占比49.5%(2024年11.54亿元),越南/泰国团队本地化率90%,借富士康渠道规避地缘限制;赛意通过华为云出海,降低单一市场政策风险。

四、政策与产业升级的共振红利

宏观环境为工业AI提供爆发式增长窗口:

国产替代刚性需求
政策要求2027年国产工业软件渗透率超50%,鼎捷ERP已适配麒麟OS/龙芯芯片,运行效率提升40%;赛意与昇腾/海光国产算力深度协同,满足信创安全要求。

设备更新与AI赋能政策叠加
2025年工信部“智改数转”专项贷款超万亿,覆盖工厂AI改造。华能煤炭AI管控平台、中科慧远具身质检机器人CASIVIBOT等项目获政策性资金支持。

新质生产力催生技术融合场景
风电AI尾流优化(十沣)、煤矿数字孪生(华能)、焊接免示教机器人(2025年规模180亿)等新兴场景,推动AI从单点应用向系统级智能演进。

结论:

工业AI为何率先跑通商业化? 工业AI的变现能力本质是场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三重共振”:

场景端:制造业的标准化流程与可量化痛点,使AI价值闭环清晰;

技术端:工业知识沉淀+平台化工具链,降低AI开发与部署成本;

商业端:高客户粘性+持续收费模式+政策红利,保障规模化变现。

赛意与鼎捷的差异化路径:

鼎捷凭借垂直行业Know-How+富士康生态,在AI Agent赛道实现135%爆发增长;

赛意依托DeepSeek大模型+全链条解决方案,以AI中台打开千亿级制造市场。

工业AI的竞争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进入生态卡位期,未来三年头部企业将通过“行业知识封装+平台开放度+全球化渠道”构建护城河,持续领跑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