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与美团的三国演义还在演绎之中。许多爱国人士纷纷批评几家公司为了区区奶茶、咖啡与盒饭,打得不可开交,很没有格局;你看看英伟达、谷歌、微软等等,才不屑于做这些苦哈哈的事情。
言下之意,颇为不屑。
尽管我们跟马云、刘强东和王兴等至少在财富上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但并不影响我们大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外行看热闹;而爱国是最简单的情绪表达,但实实在在要做点什么还真是很不容易,有过创业经历的都知道,生存下来都是小概率事件,能做到上述三家公司这样的规模,领头的无一例外,都是人中龙凤。
上图:虽然是三国演义,但股价涨跌却是天上人间。
美团、京东和阿里在外卖大战中的股价表现差异显著,这主要源于市场对三家公司战略定位、财务承受力、业务协同效应以及未来增长潜力的不同评估。
美团二季度整体经营利润仅2亿,同比暴跌97%,京东集团整体经营利润为-8.6亿,直接转亏。可见外卖的天量补贴都导致美团和京东集团整体的利润完全归零。 相比之下,阿里的集团整体调整后利润(调整后EBITA)为388亿,同比也仅是下跌了不到14%(若按经营利润口径下跌幅度更小),二季度内在外卖上的投入并未让阿里的盈利真正的“伤筋动骨”。(当然其中有京东vs.美团是打满了整个2季度,而阿里大致只打了半个季度的原因)
阿里和京东都曾表示过的,与其在外部平台花钱买量,通过即时零售的补贴同样能起到不俗的获客引流效果,这也是阿里要持续打这场外卖大战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阿里巴巴而言,外卖大战是其激活电商生态、切入即时零售的战略举措。阿里将饿了么与淘宝闪购整合,通过外卖高频消费带动淘宝日活跃用户(DAU)增长20%,并助推广告与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长。市场认为阿里意在长远地推动品牌电商“即时零售化”,瞄准的是万亿增量市场,外卖补贴某种程度上是其将原计划用于电商引流的预算进行了高效再利用。
美团的外卖业务是其核心根基和主要利润来源。面对巨头的补贴冲击,其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跟进补贴,导致利润大幅下滑。市场担忧其核心护城河受到冲击,以及未来能否维持稳定利润,因此股价承压明显。
京东发起外卖大战,意在打通即时零售,为其整个电商业务引流。其外卖业务确实带来了更多年轻用户,并显著提升了Plus会员的购买频率。但市场也看到,京东此举投入巨大且短期内亏损严重。由于外卖并非京东核心盈利点,市场对其“投入产出比”及后续策略存在观望情绪。
三家公司的利润受损程度不同,市场对其“烧钱”的容忍度也不同。
阿里巴巴体量庞大,业务多元,盈利基础雄厚。其单季数百亿的利润体量对外卖补贴带来的百亿级亏损有更强的承受能力。阿里在AI和云计算领域(二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26%,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进展和未来三年3800亿元的投入计划,为市场提供了额外的想象空间和估值支撑。
美团的利润几乎全部来自核心本地商业,外卖补贴对其利润的冲击是致命性的。市场对其短期盈利恢复信心不足。
京东利润也受到显著影响,但其亏损更多被视作为新业务拓展的投入。市场目前更关注其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以及外卖业务能否持续为主站带来协同效应。
阿里通过外卖大战成功重塑了竞争格局,获得了更大的用户规模和市场空间,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新引擎。阿里在AI等领域的布局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就画就的一张宏伟蓝图,并且成绩斐然;其在智能云领域的龙头老大地位也日益巩固。
微信是高频,抖音是高频,淘宝是高频,京东是高频,美团是高频....
高频还要更高,高频才会不被遗忘,高频才有未来。
阿里看中的就是高频!
之前阿里系的饿了么、口碑网等等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经此一役,版图必将被重塑。
阿里雄厚的财力、成功的生态协同以及AI领域的优势地位,用补贴换来了更有价值的未来;美团则因核心业务受冲击最直接,短期盈利前景承压;京东虽成功切入市场,但其巨大投入和未来策略的不确定性,依然需要密切关注其未来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