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美股市场中 “七大科技巨头”(Mag7)—— 苹果(AAPL.US)、微软(MSFT.US)、谷歌(GOOGL.US)、特斯拉(TSLA.US)、英伟达(NVDA.US)、亚马逊(AMZN.US)和 Meta(META.US),可谓风光无限。它们以高达 35% 的标普 500 权重,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美股市场的走向,成为投资者们眼中当之无愧的 “香饽饽”。
然而,AI 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渗透,正如同一场汹涌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这看似稳固的格局 。
从内部增长情况来看,Mag7 成员已出现明显分化。英伟达凭借在 AI 算力芯片领域的绝对优势,成为 AI 时代的 “卖铲人”,其股价在 2025 年涨幅超 30%,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持续领跑。微软依靠 Azure 云服务与 OpenAI 的深度绑定,在大模型竞赛中抢占先机,股价涨幅超 25%。Meta 全力押注元宇宙与 AI 社交,AI 广告业务增长显著,股价年内也有超 20% 的涨幅。但苹果在 AI 应用方面滞后,主要精力仍集中在硬件产品,AI 功能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用户对智能交互的新需求。亚马逊在云服务市场面临微软 Azure 和谷歌云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云业务增长放缓。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产能扩张也面临挑战,股价年内涨幅不足 10% 。曾经并肩的巨头们,在 AI 赛道上已渐行渐远。
再看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矛盾也愈发凸显。当前 Mag7 平均市盈率飙升至 43 倍,远远超出标普 500 的 28 倍,处于历史高位。但苹果、特斯拉等公司,AI 相关收入占比不足 15%,大部分营收仍依赖传统业务。苹果的 AI 语音助手 Siri 表现平平,与对手的智能助手相比,功能和智能化程度差距明显,难以支撑起高估值。特斯拉虽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但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业绩无法匹配资本市场对其 AI 未来潜力的过高预期。市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单纯依靠 “平台垄断” 的商业模式,已无法适应 AI 时代对技术创新、应用落地的高要求,算力基建、数据服务与垂直应用等核心要素,正重新定义企业的价值。
二、Mag10 崛起:从 “平台垄断” 到 “全栈赋能” 的新叙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尔街顺势推出 “华丽十巨头”(Magnificent 10)指数,博通、甲骨文、Palantir 三家公司首次被纳入,这无疑标志着 AI 投资逻辑正从 “核心平台” 向 “全栈生态” 进化。
(一)博通:ASIC 芯片定义算力新范式,绑定超大规模客户成关键
博通,作为全球 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正在以 “定制化算力” 为武器,向英伟达 GPU 的垄断格局发起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博通有着显著的差异化优势。为满足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训练与推理需求,博通推出的 2nm 3.5D 封装 XPU,算力高达 10PFLOPS,能效比 GPU 提升了 30% 。这一技术突破吸引了谷歌、Meta、OpenAI 等一众超大规模客户,他们正加速导入博通的定制化芯片。到 2025 财年,博通 AI 相关收入已达 41 亿美元,占半导体业务的 5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其技术的市场认可度。
此外,博通在 “硬件 + 软件” 协同闭环上也取得了卓越成果。2023 年,博通成功收购 VMware,自此构建起从 AI 芯片到数据中心管理的全栈解决方案。目前,60% 的 VMware 大客户已订阅其云服务,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7%,与硬件业务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机构预测,到 2027 年,博通 AI 相关可服务市场规模将达 600-9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30%,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二)甲骨文:数据库帝国转型 AI 算力基建,企业级市场的 “隐形刚需”
甲骨文,这位数据库领域的老牌霸主,尽管错失了 xAI 百亿美元订单,但与OpenAI签署了3000亿美元的巨额合同,在企业级 AI 算力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甲骨文拥有深厚的数据资产护城河。全球 40 万家企业的核心数据都存储于甲骨文数据库或 ERP 系统中,其新一代 Exadata X11M 数据库超级计算机,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50%,成为了企业 AI 训练的坚实 “数据底座”。2025 财年第三季度,甲骨文销售额达到 141.3 亿美元,净利润 29.4 亿美元,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2%,远超市场预期,凸显了其在企业级市场的稳固地位。
甲骨文还具备硬件软件一体化优势。自 2010 年收购 Sun Microsystems 后,甲骨文积累了丰富的硬件设计能力,这使其在算力集群部署上独具优势。甲骨文通过 “数据库 + AI 算力 + 行业应用” 的深度整合,成为了金融、制造等行业客户的首选。2025 年,甲骨文 AI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达 350 亿美元,持续扩建基于 Nvidia GB200 引擎的算力集群,不断夯实其在企业级 AI 算力市场的根基。
(三)Palantir:政府与企业的 AI 决策中枢,高粘性客户成就 “反脆弱” 增长
Palantir,一家专注于政企市场的 AI 软件公司,以 “数据驱动决策” 开辟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Palantir 在高壁垒的政企赛道上成绩斐然。美国国防部、英国政府等顶级客户为其贡献了 55% 的收入,2024 年第三季度,美国政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40%。新签署的五年期 Maven 智能系统合同,更是覆盖全美军种,使其成为国防 AI 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商业市场,Palantir 也在加速突破,美国商业收入同比增长 54%,客户数量达 321 家,年复合增长率 77%,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
Palantir 构建的 AIP 平台,堪称企业的 AI 操作系统。其人工智能平台(AIP)通过 Ontology 技术,将企业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流程,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决策效率。例如,某财富 500 强银行借助 AIP 将风控流程从 5 天缩短至 3 分钟,克利夫兰诊所急诊效率提升 40%。2025 年,Palantir 股价涨幅达 135%,成为纳斯达克 100 中表现最佳的股票,市场也逐渐认识到其 “企业 AI 操作系统” 的稀缺价值。
三、新巨头的共同基因:从 “流量为王” 到 “价值赋能”
博通、甲骨文、Palantir 之所以能在 AI 时代崭露头角,关键在于它们抓住了时代变革的脉搏,从底层逻辑上实现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超越。
(一)算力分层需求催生细分龙头
AI 时代的算力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特点,不再是单一的通用平台就能满足。博通专注于 ASIC 芯片设计,凭借定制化优势,为超大规模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算力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的推理环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生态位” 。甲骨文深耕数据库领域,将其深厚的数据管理经验与 AI 算力相结合,成为企业级数据处理与 AI 训练的关键基础设施。Palantir 则聚焦于 AI 在垂直领域的应用,通过打造行业专属的 AI 决策系统,实现了从数据到决策的高效转化 。这种对算力分层需求的精准把握,使得它们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无可替代的龙头企业。
(二)政企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与 Mag7 以 C 端消费市场为主不同,博通、甲骨文、Palantir 的收入有 70% 来自企业级客户。在 AI 时代,企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提升的需求极为迫切。博通为谷歌、Meta 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提供芯片,满足其对算力升级的需求;甲骨文凭借其数据库和云服务,帮助大模型、金融、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搭建 AI 基础设施;Palantir 更是深入美国国防部、英国政府等机构,为其提供决策支持。这些企业通过与政企客户深度绑定,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积累了大量行业数据,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
(三)技术深度决定护城河
在 AI 领域,技术迭代迅速,要想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必须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博通在 ASIC 芯片设计上投入数十年,其 2nm 3.5D 封装 XPU 技术是多年研发的成果;甲骨文在数据库优化方面拥有超过 40 年的技术沉淀,不断提升数据库性能以适应 AI 时代的数据处理需求;Palantir 的 Ontology 技术和 AIP 平台,也是经过 10 多年的打磨,才形成了如今强大的决策引擎 。这种长时间的技术投入,使得它们的技术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构筑起了坚固的技术护城河。
当 Mag7 的光环逐渐褪去,博通、甲骨文、Palantir 等新势力的崛起,标志着美股科技投资从 “概念追逐” 回归 “价值创造”。在算力需求持续爆发、企业数字化加速的背景下,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绑定高价值客户、实现 “技术 - 数据 - 场景” 闭环的公司,才是 AI 时代的长期赢家。正如富达投资所言:“AI 叙事正在进化,新王崛起不是颠覆,而是对‘技术落地能力’的重新定价。” 下一个十年,你准备好抓住这些 “隐形巨头” 了吗?
达哥的美股组合持仓有英伟达、特斯拉、甲骨文、谷歌、Meta、微软等六巨头,其中英伟达是第一重仓股,持仓比例达到28%,特斯拉是第二重仓股,持仓比例有26%,甲骨文持仓比例有12%排第三。为什么甲骨文持仓比例会成为第三重仓股?达哥比较看好甲骨文未来3-5年的发展潜力,手持接近5000亿美元的剩余履约义务(RPO),订单储备炸裂,个人预计甲骨文未来3-5年保持利润复合增长率30-50%,比传统软件公司比如微软成长性高出10-20个百分点,甲骨文目前最新市值是8000亿美元,预计2027年底市值到2.4万亿美元,2年3个月时间有200%的潜在增长率。
(再次声明,这只是达哥个人对美股个股品种的基本面分析及操作计划,请各位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做买卖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