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展(SZ300469)$
聊聊信发的“跑马圈地、精耕细作”
公司一直强调“布终端、搭平台、建生态、强服务”发展路径,那么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公开信息看,信发“布终端”这块有涉及哪些终端呢?(我这里说的终端是指各种交通运输终端,也就是需要安装北斗定位装置的交通运输终端,不含路侧设备这些)
1、重卡—这块数量大概七八百万辆左右,重大交通事故有一半是大车引起的,减少这部分车辆的驾驶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国家要求在明年年底之前(实际很多地方都提前了)要求完成单北斗终端的换装,这也是公司现在重点推进的业务,公司提供了一整套基于北斗智能终端和ASML风控模型的安全护航方案。
2、普货—这块数量大概一千多万辆。这块公司也是在逐步推进的。
参考这篇文章:网页链接,“第二弹 | 交信北斗深入走访普货运输与客运企业。
文章提到:
精准“把脉”企业安全管理需求”,“通过这次走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普货运输和客运企业在风控需求上的差异性,这将为我们后续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风控解决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交信北斗风控客服经理包小烽如是说道。
3、客运(含两客一危中的“两客”)—这些客运车辆因为搭载的乘客较多,也是交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同上面的文章链接,里面提到:
在对海华客运的走访交谈中,专线客运企业成本管理与行车安全成为核心议题。海华客运负责人表示,公司长期重视风险管理,客运车辆都已安装智能视频监控设备,为进一步完善车辆风控管理体系,希望通过引入交信北斗专业的人工护航服务,打造“技防+人防”的双重防护机制,全面提升在途运输安全水平。下一步,交信北斗将结合海华客运的实际运营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风控管理方案,通过“硬件+软件+人工”的复合体系,全天候提供“审核-干预-护航”三级风控护航服务,为企业增添安全保障
4、危险物品运输车(两客一危中的“危”)—这块也是交通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
2024年11月18日,信息发展与湖北楚云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参考这个链接:网页链接
里面提到:
危化品车辆运输作为交通与能源领域中的核心环节,其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合作通过结合楚云交投在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优势,以及信息发展在北斗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控领域的技术能力,共同打造危化品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模式。北斗精准定位技术将实现危化品车辆在行驶路径、停靠区域等关键环节的动态监控,为危化品运输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保障。
另外一篇文章详细讲了信发在危化品车辆管理方面的业务方案:网页链接
5、冷链车—去年子公司“国交粤十”有这块订单落地,参考这篇文章:网页链接
“CES信息发展与国交粤十携手多方共赴签约盛会”
文章提到:
国交粤十还将借助前海粤十在生鲜冷链供应链的数字化优势,为CES信息发展开拓冷链物流领域的广阔市场,助力公司在冷链车联网、智能管理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落地与市场扩展。
另外还有一个软件著作权登记:“交信危化品物流安全监控平台”
6、出租车(网约车)—滴滴事件
两个地方提到:
1)一个是公众号文章:网页链接
提到:
数据入口方面,公司在重载普货、“两客一危”、出租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上推广智慧交通北斗终端。
2)另外一个是公司今年5月份登记的相关软件著作权:“交信出租车计价器防作弊系统”
7、公务车—现在各地应该对公务车的管理日趋严格和规范,参考这篇文章:网页链接,那信发是否有这块的业务拓展呢?
看一个今年5月份登记的软件著作权:交信重点车辆运行监测平台,这个可能和公务车监管有关系。不过这种车辆只要能记录行驶轨迹和提供政府端查询调阅功能即可,没有太多的商业价值挖掘。
8、校车
—今年5月登记的一个软件著作权“交信校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啥都做
9、新能源重卡(这块涉及充换电调度,商业价值较大,之前顾总在一个论坛上提到过)
—CES信息发展与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旗下华东新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于11月8日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赋能交信三桥(拟)开展新能源重卡换电和北斗规模化应用。
参考这篇文章:网页链接
文章提到:
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北斗技术在交通和能源行业中的“轻量级、广覆盖”应用,使北斗导航不仅在智慧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成为智能能源管理和低碳交通的重要支撑,为北斗技术应用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外有一个相关软件著作权:“交信新能源车充电桩调度系统”
10、水路船舶
—今年5月份登记的一个软件著作权:“交信水上交通运输基础数据处理服务系统”,感觉有点相关性
11、低空经济(无人机)
1)目前有无人机结合北斗终端实现道路巡检、城郊大仓物资配送
参考这篇文章:网页链接
2)另外公司在城郊大仓这块业务详细的合作信息参考这篇文章:
网页链接
3)惯导技术+北斗应用于无人机导航定位:
公众号文章:在低空经济方面,惯导技术+北斗的结合将赋能城市物流无人机、应急救援无人机,使其在复杂环境下能够自主飞行,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12、智驾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
1)车路云听方案助力智驾车辆辅助驾驶安全要求执行,本周9/26下午的车路云50人年度论坛上的将宣讲“车路云听”方案同时和重庆、长沙两个城市对应的车路云试点主体对象签署✍️智驾之城战略合作,推进“车路云听”方案在智驾车型上的使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示范效应。
2)公众号文章:惯导技术与北斗、V2X等技术的融合,将成为L4/L5级自动驾驶的核心支撑,进一步提高车辆在恶劣天气、地下停车场等环境中的导航精度,推动智慧交通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13、机器人(严格来讲不属于交通运输终端)
—惯导+北斗技术应用于机器人
这块公司介绍比较少,参考这篇文章即可:
网页链接
文章提到:
“在人形机器人中,惯导技术可以确保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的稳定行走,同时结合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实现精准导航,特别是在无GPS信号的室内环境中,惯导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
“在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方面,CES信息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对惯导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取得了多个关键突破。”
- - - - - - - - - 分割线 - - - - - - - -
“跑马圈地,精耕细作”这个是公司一直在讲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来公司确实也是在这样做。公司基于每个细分交通终端、每个细分交通场景都在尝试使用北斗技术输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解决对应场景面临的问题。通过这些场景打磨自己的软件和系统,比如ASLM风控模型用在重卡、用在两客一危、用在智能驾驶私家车,通过这些细分场景的应用来进一步完善这个模型,最终铸就一个扩展性极强的交通风控大脑。另外每个细分场景的北斗应用方案都是可以纵向复制的,比如用在这个仓储基地的无人机自动配送方案也可以复用到另外一个仓储基地,用在这家客运公司车辆的安全护航方案也可以复用到另外一家客运公司下面的车辆,用在这个试点城市的车路云听方案也是可以复用到另外一个城市的。而且复用越多,使用对应方案的交通终端越多,整体业务的利润率是不断提高的,因为软件开发成本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复用只需要增加部分硬件部署成本即可。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北斗自由流的终局应该是全国所有车辆都安装北斗终端,数据上传到一个平台统一结算,这块很可能就是信息发展独享。但是公司没有选择“坐享其成”,而是主动出击,跑马圈地,精耕细作,构建各个交通细分领域的基于北斗的智慧方案,最大限度发挥北斗的价值,支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落地执行。
另外,上面讲到的公司各个细分场景解决方案都是具有全球普适性的,北斗出海,如果只是简单的定位功能,那推广节奏可能不尽人意,但是如果能能跟随这些北斗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一起出海,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引用公司今天公众号文章里面的内容,我觉得写的很好,作为文章的结尾:“同世界·共北斗”,CES信息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智慧交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不仅输出技术和产品,更输出中国式的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与标准范式。加油,信发!加油,中国北斗!
$信息发展(SZ3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