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8月20日讯(记者 屠俊)8月19日,远大医药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司营收约61.1亿港元,同比增长0.99%,再创新高;归母净利润11.69亿港元同比下滑24.96%。
远大医药方面表示,该集团对Telix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处置收益约港币1.51亿港元,去年同期为4.76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24亿港元,在剔除对Telix Pharmaceuticals的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收益后,公司的正常化溢利约为10.17亿港元,同比下滑约5.9%。
财报中解释,利润下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集采降价带来的压力,二是新产品加速放量带来的市场推广费用增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期,其创新和高壁垒产品的收入占比达到51.0%。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6.1%。在一年时间内,该比例提升了14.9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收入构成中,该公司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正在增加。此外,核药一直是远大医药最为核心的看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共计实现收入约4.2亿港元,继续保持同比106%的大幅增长,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增长主要由核心产品易甘泰(钇微球注射液)的销售放量所驱动。作为全球唯一一款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的产品,易甘泰在国内的成功落地标志着我国肝脏恶性肿瘤领域迎来了全新国际化精准介入治疗方案。在中国市场,其商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已在超过70家医院完成核素转让手续,手术覆盖全国22个省市。
在国际市场,易甘泰于2025年7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正式批准,新增用于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适应症。这使其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FD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HC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双重适应症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产品。
核药又被称为放射性药品,作为一种新型医学手段,在癌症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有业内观点认为,核药(RDC)未来可能接棒ADC成为下一个高景气度赛道。ADC由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构成,RDC同样具备“三大件”,为抗体/小分子/多肽+连接子+核素。RDC的抗体部分选择更多,既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小分子药物或多肽,但原理相近,都是针对在正常细胞低表达而在癌细胞高表达的靶标。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毒素”部分。ADC中的“毒素”是小分子药物,而RDC中的“毒素”则变成了核素。简单来说,ADC实现的是精准化疗,而RDC则能够实现精准放疗,思路相近,效果同样不容小觑,成为精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此前,诺华(Novartis)的Pluvicto可以称得上是点燃全球核药赛道的“明星产品”,其商业成功验证了核药的盈利潜力。2024年,Pluvicto销售额13.92亿美元 同比增长42%,成为全球首个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核药。其上市至今,已为诺华累计贡献了26.43亿美元的营收。
根据BB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RDC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175亿美元。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核药市场这块“肥肉”,多家跨国药企争相布局,
去年多家跨国药企披露关于核药方面的并购案:诺华斥资10亿美元收购Mariana Oncology;礼来斥资14亿美元收购Point Biopharma;阿斯利康斥资24亿美元收购Fusion Pharmaceuticals;BMS斥资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
国内方面,除了远大医药,东诚药业、恒瑞医药、先通医药、瑞迪奥、辐联医药也都在积极布局核药。
远大医药方面,其目前管线包括10款全球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131I等多种核素,适应症覆盖肝癌、前列腺癌等8大癌种。目前已有三款RDC药物进入Ⅲ期临床,包括诊断前列腺癌的产品TLX591-CDx、诊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产品TLX250-CDx,以及治疗GEP-NETs的产品ITM-11。截至目前,远大医药是进入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中诊断和治疗类RDC创新药储备最多的企业。
核药产业链布局方面,远大医药表示,其位于成都温江的全球领先核药研发及生产基地已于上半年投入运营,作为核药全产业链闭环平台,将助力公司实现从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战略性跨越,并将打通公司核药全球化布局的关键环节。
有业内人士指出,核药研发与生产的壁垒较高,涉及放射性核素的获取、储存、运输以及药物的规模化生产都有很高要求和技术壁垒;此外,对于物流与使用有时效性要求,对企业的要求较高。目前多家药企布局的核药资产,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