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跟踪,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用户头像
左庶子
 · 江西  

AI应用中寻找国内的工具类或者能力类会非常的痛苦,想想下面的几个对比。

算力监控为什么datadog能拿到几千个客户的订单,而博睿鲜有突破。 数据标注为什么Scale AI能拿到如微软,FB大厂的订单,而海天却很难突破字节/百度等。 databricks为什么挂上Azure后能平步青云, 星环为啥不能挂在某个云上实现商业拐点。

我们想一想,国产AI进入大爆发后,上面的几个能否迎来订单的大爆发?AI理解起来要困难许多,然后,还来这么一大堆对标物,更重要的是,弄懂技术之后,发现两国产业环境的天差万别。所以要做好基于逻辑的AI投资,困难程度拉高了好几倍。

相对理性的思路,跟踪AI业务类,多听录音,寻找业务爆发的共性点,再找订单。放弃能力类/工具类可能是个明智之举,即便要做,也把它们当作情绪标的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