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贸(600755):分红的蜜糖与利润的砒霜

用户头像
门耳朵
 · 江苏  

一份年报,两种解读。厦门国贸的财报,表面是逆境求存的答卷,内里却是一场巨象的求生之战。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营业收入的数字,而在于利润的崩溃

公司全年营业收入 3544.40亿,归母净利润 6.26亿。这意味着净利润率只有 0.176%。在商业世界,低于 1% 的净利润率,意味着企业在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几乎没有为股东留下价值。这本质上是为整个产业链免费打工。将庞大的营运资本投入回报如此稀薄的业务,机会成本是惊人的。

大宗商品贸易,其本质是同质化竞争。你我销售的铁矿石和煤炭没有区别,唯一的武器就是价格。这必然导致利润被压缩到极致。所谓的“行业第一梯队”,在利润表上换来的不过是微薄的残羹。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于,任何宏观经济的微风,都可能抹去本已稀薄的利润。公司提及的毛利率提升,更像是在悬崖边上后退了一小步,并未改变身处悬崖的根本处境。

面对这个困局,公司提出“三链融合”战略。这并非一个高瞻远瞩的进攻计划,而是一个现实所迫的求生策略。从贸易走向产业和走向服务,是对“中间商诅咒”的直接回应。贸易商不控制资产,就没有定价权。通过投资产业,是想从“过路财神”变成“股东”。通过提供物流和数字化服务,是想将巨大的贸易流量,转化为可以稳定变现的利润。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这条路需要时间,也需要资本。

这引出了年报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笔:公司净利润 6.26亿,却计划分红 7.15亿。派息率超过 114%。

这并非简单的“重视股东回报”。这是一种复杂的信号管理。在业绩暴跌之时,超额分红是向市场传递“我们现金流稳健”的信号,以维系投资者信心和股价稳定。同时,作为地方国企,向国资委股东提供稳定的股息回报,也是一种任务。这种慷慨是不可持续的。它用战术上的姿态,掩盖了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恶化的战略困境。这是一种用现金换时间的策略。

年报中还有一抹亮色,健康科技业务。这块资产优质,增长快,利润高。但它的营收占比仅 0.31%,利润贡献在 15% 左右。它是一个希望的种子,但对于拯救当下这艘巨轮,只是杯水车薪。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期权,但不能用它的高增长去美化主业的严峻现实。

厦门国贸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它所有的战略动作,都源于一个根本的求生欲:摆脱对同质化贸易的依赖。它的转型,是一场与自身基因和行业规律的搏斗。健康科技业务的成长速度,能否追上传统主业的衰退速度,是决定其未来的关键赛跑。而超过 100% 的分红,正在消耗这场赛跑所需要的宝贵弹药。

AI 提炼公开信息,而非输出真理。眼前的文字是思考的起点,不是决策的终点。投资判断,是你个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