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上市公司年报,竟读出几分黑色幽默。祥龙电业(600769.SH),这家1996年上市的湖北老牌国企,用二十年时间把“稳定”二字刻进了基因。水务+建筑安装,两项业务如老树盘根,年营收始终在亿元门槛前徘徊。客户群体或许和我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理发店重合——老师傅、老手艺、老价格,连岁月都懒得改写剧本。外界从“钢城”迈向“光谷”,5G飞驰,AI狂飙,它却像被封存在时间胶囊里的标本,2G在线,信号微弱。
而省属平台东湖高新(600133.SH)则上演另一出荒诞剧。2022年,果断出售年赚数亿的路桥资产,套现超20亿元,高调宣布“科技转型”。结果呢?资金在账上躺平,利息快长蘑菇,战略却迟迟落不了地。最惊险一役,前不久,差点以5倍溢价收购连续亏损的普罗格科技收场;随后又豪掷3.1亿元,增资一家成立仅一年、全年营收仅11.8万元的大数据公司。这操作,堪比把祖传金饭碗卖掉创业,钱存银行吃利息,转头砸重金投资小区门口那家连装修都没开始的“元宇宙体验馆”。
祥龙是物理性躺平,不换赛道、不搞扩张、不碰风口。上市20多年,未分配利润–7亿元,股东戏称其为“股市定期存款”——安全满分,收益归零。东湖是化学性躺平,会议纪要堆成山,PPT画出星辰大海。卖主业时雷厉风行,找新方向时却如盲人摸象。二十亿现金握在手里,愣是投不出去,最后只能“宁可错押风口,不敢错过稳妥正确”。上周在光谷咖啡厅,偶遇某头部风投合伙人,他苦笑:“有些国企转型,像让大象跳芭蕾——动作很大,落地全是闷响。”
据说,湖北国企近些年召开的转型会议,纪要连起来能绕东湖三圈。可会议室里喊着“全力推进”,出门就成了“继续研究”。祥龙式企业不是不想改,而是改不动——历史包袱重、人员结构僵、利益盘根错节,像一棵百年老树,根系缠住整个系统。东湖式企业则是不会改——战略规划如科幻大片,执行落地却成抽象涂鸦。顶层设计宏大,中层传导失真,基层干脆装睡。更精妙的是体制内博弈逻辑:不改革→无风险,改革失败→要追责,那不如“精准躺平”?毕竟,国有资产流失是红线,而“资金沉睡”最多算效率问题——前者要担责,后者只扣分。
账上趴着几十亿现金,成立了3个并购小组,筛了100多家标的,真是找不到项目?当浙江国资跨境并购半导体产线,江苏国资布局新能源生态,湖北部分国企却在忙着买理财、存定期。这背后,是一种体制内的风险套利,存银行,稳赚利息,构筑安全垫;拖时间,等政策,预留避险阀;最后若必须出手,优先选“稳妥正确”的赛道——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哪怕企业营收刚过十万,也敢豪掷数亿。为什么敢投一个年收11.8万的公司?因为投的不是企业,是政策风向;买的不是股权,是战略占位。不犯错端稳饭碗,比财报好看更重要。
国企改革,本质要破三重困局。第一问:敢不敢赌?容错机制不到位,谁愿当改革先锋?动员大会开十场,不如一次免责清单落地。第二问:会不会玩?传统产业出身的管理团队,能否驾驭科技投资?需要既懂产业逻辑,又通资本市场的“操盘手”,而非只会念稿的“汇报人”。第三问:想不想赢?躺着收利息,永远比拼尽全力搞转型更轻松。当“保值”压倒“增值”,改革就成了表演。
武汉从来不缺创新基因。光谷的霓虹彻夜不熄,创业园区日夜沸腾。可部分国企的财报,却像泛黄的老报纸,停留在上个世纪。当长三角国资在海外抢购芯片厂,珠三角国资构建新能源闭环,湖北的改革会议纪要,还在循环播放《转型发展动员大会(修订版V3.0)》。想起昨儿在菜场听见一句吐槽:“我家那口子天天说要创业,三年了,还在研究美团哪家满减划算。”某些国企的转型剧本,何其相似——口号震天响,脚步原地转。不是没资源,是没决心;不是没机会,是没机制。资本沉睡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做梦。$祥龙电业(SH600769)$ $东湖高新(SH600133)$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