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其他行业当获客,美团等来了自己的“报应”

用户头像
林氪LINKR
 · 北京  

$美团-W(03690)$ 在滴滴做青桔单车的时候,业务天天被质疑。总经理说自己见了Will,都要时常被问:“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成立吗?”

只能看到美团王慧文评价收购摩拜的一段话,大梦初醒。

“共享单车赚不了多少钱,经营成本挺高的。但这对于美团来说一个是获取用户的业务,所以收购摩拜是为了获客。当一个行业成为另一个行业的获客手段的时候,你还指望这个行业能赚钱吗?

话说的很直白,美团收购摩拜单车,改名美团单车,就是为了给美团获客。

大梦初醒,原来我们整个行业,只是另一个行业的获客手段。

很长一段时间,不只青桔,滴滴所有业务都活在美团的阴影之下。

大家都很担心,一不小心,美团更新个什么功能,滴滴整个出行行业就变成了美团的获客手段。

沿着无限游戏的逻辑,高频打低频,高能量打低能量,美团无往而不利。

只是风水轮流转,苍天绕过谁。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当你思索着如何把其他行业当获客手段的时候,其他行业也在盘算着把你当获客手段。

电商这些年为流量焦头烂额,各种求医问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淘宝、京东纷纷把闪购集成到主App中,背后的野心也随之浮出水面,外卖是否可以成为电商的获客手段?

一旦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外卖本来就脆弱的商业模式,更加雪上加霜。

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泥潭呢?

就像当年的美团单车一样。当美团觉得单车的获客作用不大的时候,要求自负盈亏的时候。美团单车愿意赚钱的时候,青桔、哈啰也终于松了口气。

所以这张外卖大战要打到什么时候?

可能不取决于美团,更要看淘宝、京东的想法,外卖带来的这些流量,对电商而言,到底是不是无效流量。

和其他行业一起合作拓客,异业合作其实很常见。

但是把其他行业,整个拿过来,当做自己的获客工具,用王慧文的话说,“美团已经狂野到做一个业务来获客了”,这确实够狂野。

不过这似乎是中文互联网竞争的常态,所谓的无限战争,三体中的“毁灭你,与你何关”。

听说拼多多也要考虑加入到即时零售大战,不过似乎他们只是希望优化下多多买菜的送货上门体验,大概率不会碰外卖。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美团的,王兴的饭否看了好多遍。

对《九败一胜》和《长期有耐心》勾勒出来的美团企业文化,也非常认可。

只是外卖的商业模式,有很多顾虑,这影响了我对美团的信心,不敢重仓,需要更多安全边际。

看很多人对美团非常有信心,各种看不上京东。但是阿里进场后,又明显有点慌。这就很难评。

美团等来“报应”是带引号的。

只是“逐水草而居”一样去追逐流量,今天的局面就是必然要承受的“因果”。

这一点,对谁都是公平的。

$阿里巴巴(BABA)$ $拼多多(PDD)$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