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导读:
行业内卷现状下,反思跨界光伏的大败局,显得尤为重要。
自2024年以来,上市公司跨界光伏的浪潮逐渐偃旗息鼓。曾经跟风上马的项目也开始出现烂尾现象。
此次,光伏笔记就扒一扒,昔日转型光伏遭遇惨败的跨界光伏者如今的境遇?
跨界者的接连失利,表明光伏这个行当还是有门槛的。善赌者,终究将为此付出代价,只不过一阵喧嚣过后,一地鸡毛,谁人收拾?
01
跨界失败倒逼大股东离场
近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原实际控制人陶建伟,及持股5%以上股东协议转让股份完成过户登记,公司控股股东已正式变更为上海启烁,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黄荣耀。
这也正式宣告了棒杰股份的跨界之旅宣告破产。而在7月15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鉴于光伏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拟终止年产16GW N型高效电池片及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与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解除协议》,棒杰股份需支付1500万元损失赔偿款。
2023年,棒杰股份及子公司棒杰新能源与江山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62亿元,分两期建设电池片和硅片项目。
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6GWN型高效电池片项目,投资约60亿元;二期建设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投资约20亿元。
当年11月,为加快项目实施,该公司还曾决定调整实施顺序,将一期调整为年产8GW N型高效电池片和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二期建设年产8GW N型高效电池片。
今年3月4日,棒杰股份就披露了《关于子公司临时停产的公告》,称控股二级子公司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自3月1日起临时停工停产。
该公司的解释是,受光伏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经营未达预期,持续亏损。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公司服装板块实现营收约6.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56.06%;光伏板块实现营收约为4.5亿元,占比为40.86%。到了今年一季度,其服装板块营收占比高达99.99%,光伏板块几乎没有营收。
据悉,棒杰股份于2022年11月决定跨界光伏。彼时,该公司高调宣布设立全资子公司棒杰新能源集团布局光伏产业,从而形成“无缝服装+光伏”双主业的业务结构。
之后短短数月,该公司就抛出超百亿投资计划。其中,浙江江山项目的投资最大,此外还打算在扬州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10GW的高效光伏电池片项目。
不过,这份投资计划显然太过激进。2022年底跨界时,该公司货币资金仅为5.73亿元,短期借债为1.01亿元,距百亿投资计划资金缺口巨大。江山项目已于2024年11月停工,扬州棒杰也被迫临时停产。棒杰股份的光伏之路也基本宣告失败。
02
沐邦高科
深陷债务与经营危机
沐邦高科原本在益智玩具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被誉为“中国版乐高”。2022年,公司通过收购豪安能源跨界进入光伏行业,此后在扩产方面展现出激进的态势。
先后在南昌安义、湖北鄂州、广西梧州、安徽铜陵、山西忻州等地规划TOPCon电池片、硅片硅棒扩产项目,总投资额一度高达270亿元。
但事与愿违,跨界后的沐邦陷入重重困境。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流动资产7.88亿元,流动负债却高达21.93亿元,短期偿债压力极大,流动性风险凸显。
公司还面临诸多法律纠纷,控股股东沐邦新能源控股的部分股份被冻结,甚至收到法院执行通知书。例如,其在与铜陵高新企航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交易中,虽收到3.64亿元股权转让款,却未交割约定股份,引发诉讼。
公司的光伏业务也未能达到预期,产能建设受阻,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导致业绩大幅下滑,陷入退市风险。
沐邦高科在披露2024年报后,已被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股票因2024年营收未达及格线等因素而披星戴帽。
2025年6月23日,上交所对沐邦及其董事长、代董秘廖志远、财务总监汤晓春予以公开谴责,直指该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存在严重信息披露违规,未能准确提示退市风险,对投资者决策造成重大误导。
这意味着2024年高位买入沐邦高科,套在山顶的投资者有了对沐邦高科进行投资索赔的理论依据。相关迹象表明,沐邦高科难逃联合机构“割韭菜”的嫌疑。
尽管跨界光伏一塌糊涂,卷入广西沐邦停产、欠薪,拖欠供应商货款,募集资金账户被冻结等事件,但沐邦高科是2024年表现突出的光伏牛股之一。
2024年其股价曾从11.11元一路涨到34.69元,期间沐邦高科还在大涨前推出控股股东增持0.5亿-1亿元股份的计划。到2025年3月份,沐邦高科控股股东并未增持。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26日,沐邦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等违法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同日,沐邦还披露,公司及其子公司和部分高管收到了江西证监局责令改正措施。同时,财务总监和董秘则收到了警示函。
此次监管措施主要原因是公司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重大会计差错、违规使用募集资金、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以及年度报告等披露文件存在错误。
总体而言,沐邦高科跨界光伏已告失败,虽仍在痛苦挣扎,但已呈强弩之末的经营态势。
03
聆达股份
资不抵债重组求生
聆达股份在跨界光伏之前,业务涉及余热发电、光伏电站等多个领域。2020年,公司通过收购金寨嘉悦新能源进入光伏电池片环节,但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率先爆雷,子公司金寨嘉悦于2024年3月15日停产,至今也未复产。
聆达股份计划投资91.5亿元在安徽铜陵狮子山投建20GW N型电池片项目,还计划投建金寨嘉悦三期5GW TOPCon电池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已宣告终止。
目前,聆达只剩下破产重组一条路。初步敲定的产业投资人为金寨金微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而财务投资人则包括信托投资产品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5月13日,公司副董事长、CEO林志煌离职。
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115.13万元,同比下降92.71%;归母净利润-9.5亿元,同比下降262.42%;扣非净利润-8.56亿元,同比下降210.06%;负债率153.77%,毛利率-144.08%,彻底陷入资不抵债。
目前,聆达只能通过破产重组寻求生机,虽然初步确定了产业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04
海源复材
巨额扩产计划流产
海源复材原本从事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新型智能机械装备业务。2020年9月收购赛维电源后,开始涉足光伏组件行业,并制定了大规模的扩产计划。
2021年11月,公司宣布计划斥资300亿元在扬州经开区建设新能源项目;2022年6月,拟投资3.55亿元在新余市高新建设600MW HJT高效电池项目;同年12月,又宣布在安徽滁州投建20GW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基地,预计总投资达80.2亿元。
然而,这些巨额投资计划大多未能实现。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路线选择失误以及资金压力等多重因素下,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2025年5月28日,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神秘赣商甘胜泉退出,标志着其跨界光伏之路的失败。曾经宏伟的380亿扩产计划沦为泡影,公司在光伏业务上几乎颗粒无收,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05
深陷诉讼与经营困境
宝馨科技在2022年开始跨界进入HJT电池组件和钙钛矿电池领域,在安徽怀远和内蒙古鄂托克规划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90亿元,而当时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有1.04亿元。
公司还布局了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光伏业务,推出了“馨屋顶”品牌。但快速扩张带来了诸多问题。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技术和成本上缺乏优势,经营业绩不佳。
2025年4月27日,公司收到重大诉讼公告,安徽大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鄂托克旗诚园绿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国资企业起诉宝馨科技,要求偿还股权投资款和违约金,涉案金额约4.7亿元。
公司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股份质押比例高,部分已质押股份被限售和冻结。此外,公司还陷入欠薪传闻,部分员工欠薪长达4-9个月,公司董事、副董事长、总裁也相继离职,经营陷入混乱,跨界光伏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06
跨界光伏一年折戟
2024年8月,华东重机叫停一投资金额60亿元项目,其原计划在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投建10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这也将是该产业园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随后华东重机表示,公司依然关注行业动态变化进行判断,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不扩产。
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漫长的出清周期,曾经的投资热正在退潮。2024年8月6日,华东重机公告称,拟终止投资建设亳州年产10GW 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并注销项目公司。经公司与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协商,后者同意解除2023年7月5日签订的《投资合同书》。
华东重机这一10GW项目于2023年7月公开,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亳州当地媒体报道显示,这是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新能源投资项目的披露金额一般涵盖了当地政府承诺的厂房建设、税收减免等优惠,企业实际需要掏出的“真金白银”与投资额相比并没有那么高。
根据公告披露,华东重机的亳州项目为典型的地方政府新能源招商模式。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方面负责代建项目所需的321亩土地、厂房、办公楼,建设完成后移交给华东重机租赁使用,租赁优惠期7年。
作为回报,华东重机的这一项目原本将为当地带来稳定的税收与就业。公告显示,自项目公司投产之日起,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实现80%的产量;自第二个会计年度起实现100%产量且每年度实现收入不低于100亿元,吸纳就业总人数不低于1000人。
而地方政府会引入这一项目,也正是因为企业做出了相应的税收、就业与产值承诺。
据悉,成立于2004年的华东重机,此前主营港口装卸设备,2023年3月便开始拓展光伏电池片组件业务。当月,华东重机拟在江苏沛县投资建设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20亿元。
根据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披露,沛县项目一期4GW产能已于2023年8月投产。不过,截至去年底,华东重机光伏业务尚未盈利。
公司公告显示,2023年主要处于新基地建设及产能爬坡阶段,进入2023年四季度,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下滑严重,电池片价格快速下降,光伏电池组件业务板块尚未提供业绩,盈利能力短期承压,到了2024年,公司光伏电池组件业务保持亏损态势。
事实上,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国内不少上市公司期望通过跨界光伏实现业务转型与业绩增长。
然而,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受市场供需影响大,一些跨界的上市公司因准备不足等原因,在这场跨界浪潮中遭遇失败。本文揭露的几个典型案例,也只是国内上市公司跨界光伏的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跨界光伏失败的深层次共性原因,敬请期待。(光伏与储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