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周期?储能市场何以高歌猛进

用户头像
hoping的光伏笔记
 · 江苏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依据和建议。

导读:新能源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再一个起跑线上了。

全球储能电芯突发“一芯难求”的局面,亿纬锂能龙净环保等企业纷纷表示其公司储能电芯处于满产状态,部分企业订单已排至明年。

储能行业突然出现类似于2021-2022年光伏硅料紧缺时代和需求放量带来的景气周期,而储能行业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超过45%,AIDC储能也被注入新的增长希望。

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储能企业突破市值巅峰,宁德时代市值一度超过贵州茅台,阳光电源以3400亿市值超越光伏前一个隆基绿能1.5倍以上,让人感慨万千。

所以,全球储能市场何以高歌猛进,傲立于新能源产业至上?

01

储能未来三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储能市场在2025年又爆发了,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红火,这种爆发被瞬间点燃,俨然变成了财富盛宴。

2025年全球组件需求量进一步逼近1000GW,这个被多数人看作是一道大砍的临界点。曾经默默无闻被视作光伏后周期的储能,却再以更高的增速穿透为他带来价值的光伏装机增速,反客为主。

储能市场却似乎方兴未艾。

中信建投电新团队在近期上调了全球新增储能装机的目标,2025年达到了272GWh,同比增长46.6%,而2026和2027年这一增速被预期定格在441、642GWh,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62.1%和45.6%!

未来三年每年增速预期都超过了45%!远远超过了彼时的光伏装机增速。

道理其实很简单。

1GW的光伏装机量,可能意味着1.2或者1.3GW的组件需求,但却可能意味着长达4GWh的储能需求。

也就是说,理论来说,储能需求最大值按照GWh的概念可能是光伏的数倍!而目前他的基数远远低于光伏装机量本身,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储能似乎以超乎寻常的增速前进。

AIDC则更为浮夸,需要绿电一全天候、高匹配、高可靠的能源供给,某储能公司为其配置了8小时长时储能。

权威机构GGII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15GWh,而到了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就达到了300GWh,超过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总和,增速惊人,达到了20倍!

而根据甘肃、宁夏等地先后发布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容量标准与新型储能放电时长挂钩,基准时长为6h!6GWh,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储能时长越来越长,远远超过我们此前想象的1-4h。所以我们看到独立储能的发展远比当年强制配储来得更猛烈一些了!

02

储能需求爆发的逻辑

AIDC需要庞大的能源,而绿电则是提供这种能源的唯一廉价方式,政策也支持强化AIDC采用绿电模式。而AIDC储能则是改变绿电不稳定的唯一可靠方式,也就有了未来数年80%复合增速,2030年增长超过20倍的判断。

还有一种逻辑,自然是低渗透率下的高IRR逻辑。

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为553GW,而储能装机量则为205GWh(数据略有偏差乃统计机构与口径问题)。

按照全球2h储能配储来看,对应潜在需求1100GWh储能,而储能时长更长,则这一数据将更大。所以储能渗透率整体仍然较低。

在欧洲、澳洲,储能早已实现经济性,部分地区回收期只有3年!

中国136号文发布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储能和消纳成为了关键发展因素,必然推升储能经济性,从过去独立储能快速发展便可以看出。

中信建投电新团队测算2024年国内路上集中式光谷0.225元的机制电价对应项目资本金IRR约为5.5%,不符合7-8%的项目IRR预期。如果不考虑通过新型储能、增加消纳等方式,项目经济性受到严峻考验!

中信建投电新进一步表示:独立储能通过容量电价搭配风骨价差套利,一再多省实现较好的经济性。IRR达到了最低8%,最高20+%!

所以自发配储有可能成为新时尚!

03

中国储能市场占比过大

海外增速天花板更高

和光伏装机类似,中国储能装机占比全球过半,举足轻重。

中信建投电新上调了2025-2027年国内新增装机预测至150GWh、260GWh、380GWh,同时全球需求展望上调至2025-2027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将达到272、441、642GWh。由此看来,国内装机量超过全球一半以上。

原来储能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户用)、北美(大型),但随着国内电力市场化加快,储能的发展极为迅速。但是我国电价整体较低,峰谷价差也不如国外,从户用就可以看出来几乎没发展起来!但是欧洲和澳洲的户用储能那可是储能市场的主力。

所以海外的储能需求因为更高的IRR和峰谷价差以及电网的不稳定,更容易得到发展,目前的增速主要集中在国内,海外的增长可能并不比国内差,长期来看,海外市场的储能空间也远远大于国内。

04

景气周期下有什么隐忧

2021-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受制于硅料产出紧缺限制(硅料投产周期较长),虽然彼时硅片、组件可能率先出现产能过量局面,但因为硅料产出紧缺,限制全行业产出,导致硅片行业盈利持续维持高位。

2025年,全球储能电芯出现一芯难求局面,可能刺激储能系统集成商跟随受益,并缩小了全球储能产品的有效供应,而全球储能芯片几乎全部由中国企业供应。

当然当前主流电芯容量正从314Ah向500-600Ah升级,大容量产线预计到2026年投产后才得以缓解。

供应紧缺缩小的实际产出,即便储能系统集成商很多,但储能电芯的紧缺无疑限制了“产量”,而诸多系统集成商全球攻城略地,带来了盈利的好转。

不过,储能行业并非没有隐忧。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储能阵营。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已经不再是唯一角逐的企业,电芯企业、逆变器企业、光伏一体化企业等纷纷进入储能环节,展开了全球角逐。

需求放量与供给紧缺导致的阶段性矛盾可能伴随着供给放大而导致景气周期(单位盈利)回落,这是光伏行业过去发生的事情。伴随着储能市场持续放大,中国电芯企业一家独大,会不会导致储能行业遭遇光伏产业一样的贸易政策大棒呢?需要谨慎观察。

无论如何,乐在当下,乐在预期,足矣,尤其是在当前资本市场载歌载舞的背景下。新能源还是那个新能源,可以一直值得期待的新能源,也是一个值得等待回归的行业!

谁说新能源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