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现象:
血液制品公司我翻了几个,现在全都在5到8年前的位置
天坛生物:2020年2月的位置 20.4元 相当于6年没涨
博雅生物:2015年11月的位置 27.41元 相当于10年没涨
华兰生物:2015年5月的位置 16.89元 10年多没涨
卫光生物:2020年2月的位置 29.48元 6年没涨
派林生物:2020年5月的位置 17.94元 5年多没涨
上海莱士:2013年底的位置 6.95元 12年没涨
造成股价上涨后又跌回6到12年前的位置的原国是什么呢?
2013至2019年是行业量价齐升的阶段,市场把行业解读成稀缺资源+高壁垒+永续奢求+供不应求,给予高PE,30-50倍是常态,投资者相信血浆稀缺—供不应求—产品提价—量价齐升—高增长可持续。
随着血浆采集量逐步提升,行业整体增速明显放缓,行业不再是爆发式的成长行业了,而趋于“稳定增长、偏公用事业或消费医疗属性”。估值从而从30-50倍下降到15-25倍,甚至更低,当然这只跟市场成熟有关。
这就是利润继续增长,但股价很难涨的原因。2020年之后,市场资金大幅流向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CXO、消费医疗(医美、眼科、牙科),血液行业被归为“传统医药”甚至“公用事业型”资产,资金关注度下降,估值自然会下降。
具体到这家公司,业绩周期是这样吗?
明确回答:不是!我们具体来看:
营收 2013—2019年 18.36—32.81亿元 年化约10%
2019—2024年 32.8—60.32亿元 年化12-13%
净利 2013—2019 年 3.7—6.1亿元 年化约8%
2019—2024年 6.1—15.49亿元 年化20%
而2020年疫情业绩上升,市场后期认为是暂时的,影响不大,但实际净利增长率其实是逐步加快的,也被证实并非市场认为的业绩下降是正确的。但股价从疫情后始终还是无法摆脱低迷,同行业其他公司是这样吗?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如下:
以下我们把2013-2019称为成长期,2019-2024称为成熟期
华兰生物成长段营收和净利的CAGR为15%和20%,成熟期为各10%,原因是血液制品增速放缓,疫苗业务波动大
博雅生物成长期营收和净利的CAGR为20%和25%,成熟期为5-8%和5%,增长明显放缓,2021年后受了大股东高特佳债务危机影响,直到华润入主后才逐步恢复
派林生物成长期为10-15%和15%,成熟期为20%和30%,通过外延增长(如收购派斯菲科)实现跨越式增长,增速在行业中较突出
上海莱士成长期为10%和波动极大(2015高增,2018巨亏),2018因炒股巨亏15亿元,商誉暴雷,股价崩盘。相似例证还有云南白药,公司混改后,陈发树开始主导公司炒股,结果造成收益波动极大,影响了公司的稳定性,这两年才清理干净股票,逐步恢复。区别就在于云南白药是国企,而此公司为私企,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了。
综合以上,看成长段价格来说,基本与业绩不同步,2013到2015影响更大的因素还是市场,市场上涨股价总体涨幅不错。2019年到2020年市场是漂亮50行情(各行业龙头), 主力当时找各垄断行业和各行业的龙头,高举高打,俗称抱团行情,不怕高怕不高,一度有些大蓝筹都是60到100市盈率,血液行业作为稀缺行业,随着市场出现了气势如虹的牛市行情。而好景不长,从2020年到现在,长达5年的调整,这我相信没什么人受得了。这跟基本面有关系吗?现在看起来关系不大,估值高低无非就是看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未来公司表现进入牛市的契机是什么?
说起这不得不看下国外公司的同类公司的估值和市值。
CSL:2024年市盈率TTM约为21.17倍 血液龙头 6110-7426亿元
2023年血液制品收入350亿元,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是主力产品,免疫球蛋白占全球45%的市场。
武田制药:市盈率TTM为25-30倍 治疗多个领域,血液只是重要的一部分 7000亿元以上
血液收入为500-600亿元,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凝血因子VIII和血友病
基立福Grifols:市盈率TTM为20-25倍 综合制药,血液制品具有一定地位 3500亿元—4200亿元
血液制品收入380-420亿元,白蛋白和1-抗胰蛋白酶为核心产品。市盈率TTM为15.61,约760亿元-910亿元。
综上,从营收来看,中国最大的血液天坛只有基立福的10分之1多,市值目前是它的一半,从估值来看略贵于它。
再者,目前国内公司分散,但也只有存量这么多了,不再审批了,目前是整合的高峰期,这是未来的增长点。公司收入增加看采浆量,还有就是吨浆产出效率,前者现在正在进行中,后者也在努力做了,但进度比较慢,包括新产品创新和优化产出比。
说穿,此类公司存续期一定长,因为国内公司就这么多,想做大想强目前只能是并购,减少竞争,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成本,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目前正在上演的大戏,大规模抢资源,并购重组。出口也是重要的一块儿增量,但目前国内都不够用,这受管制就不太可能了。还有就是创新药,这是必然要做的,也是最难的,了解医药行业就会知道,创新研发出爆款药那是有偶然性的,不仿制,大概率都是研发费用打水漂,就算国外巨头,也不是靠自主研发扩展新领域,而是靠并购小公司项目。
结论就是:长期投资没问题!
毕竟资源垄断,产品不愁卖,找市场出利空或公司经营业绩下降时买入持有,但要熬得住,不要想着短期爆发。因产品价格是受管控的,不是想涨价就涨价,所以二季度受了集采的影响。
天坛主力球蛋白和白蛋白是主力品种,都是重点管控的,三季度和四季度要关注集采结果,会不会受到大的影响,预估价格不会出现50-60%的下跌,一是产品数量有限,二是这属于必须品,但政策的事儿还是得走走看,现在只是看目前的趋势不太可能出现,因为以胰岛素为例,甘李药业最近季度的集采还出现了涨价,再如创新药列入扶持重点,这些现象能看出集采较之前出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不确定的地方是垄断型公司最怕政策变动,这将是被认为杀逻辑的,对信心有毁灭性的影响。只能走走看,预测是预测不来的,如果出现,那么预期公司股价就将破位了,因为业绩可能出现50%以上的下跌,那么将进行一次出清,就不排除价格跌至15元到17元,那个时候我认为就不用怕了,大胆补仓,未来恢复就是必然的了!那如果按分析不出现大规模降价呢,那么未来几个月股价就会慢慢恢复性上涨了,持有就好!
公司还是那个公司,股价上涨需要一些题材,比如并购重组、卡脖子技术突破,君不见那天HIV疫苗临床的消息,公司只用了一分钟就涨停了,资金是不缺的,缺的只是契机。
天坛生物有史以来第一次分红,股息支付率也创了新高,好现象,表明了态度。
请注意一切分享是以我自己操作来说的,没让任何人模仿!投资是自己的事儿,操作自己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