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很近,我港深金融圈的朋友也非常多,所以经常受邀去香港参加活动,比如港交所剪彩敲钟、资管公司调研,港股上市公司路演,等等。
前两天受邀参加了个刚刚纳入港股通的公司——喜相逢集团的调研活动,回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调研的心得和体会。
大家对港股公司了解的比较少,我调研的还相对多点,但也是一边调研,一边学习。其实喜相逢集团是最近港股的当红炸子鸡,9月5日哈啰合作的消息传出后,喜相逢频频上涨,如果从消息催化后开始买入,9天就可以小赚54%,港股的弹性真的是相当大呀。
喜相逢最近热度比较高,主要还是2个催化剂:一个是,9月5日,哈啰副总裁、租车事业部总经理张重骐一行到访喜相逢集团,与集团副董事长叶富伟等代表达成战略合作,签约三天后喜相逢集团被正式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向内地投资者开放港股通交易通道。另一个是,9月13日,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并且特别强调了汽车出口和金融服务配套,利好喜相逢。
毕竟哈啰背靠阿里集团,突然与喜相逢集团战略合作,且被纳入了港股通,内资其实是非常关注的,于是公司专门组织了一个路演特地邀请我们这些内资机构投资者。我也是趁机学习一下之前不太了解的行业。
喜相逢集团你看基本资料,会认为这是一家车融资租赁平台,采用以租代购的模式,客户支付首付款后按月付租金,租期届满后车辆所有权转移,商业模式简单清晰,也不性感,为啥市场热度这么高呢?
通过和公司交流,他们这个行业的3个经营思路,还是值得大家学习探讨:
第一,披着融资租赁外衣下的汽车零售商,细分赛道市场空间广阔。
喜相逢看起来是融资租赁,但其实是通过融资租赁的形式,以初始更低的付款的形式,提供多品牌的车型给到消费者。因为公司采购汽车的规模大,喜相逢可以拿到比市场价低很多的价格,但是按市场价用融资租赁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只要坏账率较低,这就是躺着赚钱的生意。
我找了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数据,2030年下沉市场汽车规模5000亿元,下沉市场以租代购占比低,但需求旺盛(征信瑕疵用户约8000万,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假设2030年以租代购渗透率达10%-15%,则细分市场规模约500亿-750亿元,喜相逢靠着三四线城市渠道的优质资源,叠加与头部租车平台哈喽的联合,市场空间还是蛮广阔的。
第二,核心客户非常优质——来自于三四线城市。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不应该是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更有钱?为啥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更优质呢?主要有2个原因:
首先,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相当高了,且增长缓慢。而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且渗透率提升速度是一二线城市的数倍。传统油车的经销商模式布点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远远不够,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市场。
其次,下沉市场虽单价不比一二线城市,但购车需求绝大部分为刚需。毕竟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分散在小城市居住,消费品都是得下沉市场得天下的,最典型的就是雪王,不管喜茶奈雪再爱包装格调,雪王一来通通让道。
第三,专注于下沉市场。
我觉得喜相逢和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还是蛮相似的,主要有3点:
第一,瞄准下沉市场的核心消费人群。在全国经济一般的情况下,消费降级是大势所趋,但不会影响刚需消费的基本盘,拼多多和喜相逢,都是瞄准二三线城市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群。
第二,与拼多多式供应链模式类似,通过集采将拿车成本压到极致,主流厂商的合作覆盖,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绝大部分需求。
第三,利用线上流量获客的打法。喜相逢线上矩阵式引流的模式,在业内还是遥遥领先的,比如利用小程序、拼多多或直播,吸引大家去门店购车,到店转化率贼高。
调研快结束的时候,大家没好意思问,我直接问了公司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喜相逢近期涨幅不小,估值不算便宜,黄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总是这么回答的:公司目前专注于夯实下沉市场的销售布局,提前占位,因此进行大量的投入,会对公司的盈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是必须且一定要的,这是短期的业务攻坚段,要正视。估值来自于市场对公司战略的认可,会努力不辜负投资人的期待的。
当然在我看来,喜相逢的这个模式有点类似当年京东物流的状态,一开始的高投入圈地建自配物流园投资巨大连年亏损,到后期战略意义就出来了,市场也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到当年东哥的用心良苦。
调研时,公司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线下直营店的单店模型。每个单店投资成本均约14万,一般来说3个月实现盈亏平衡,5个月收回投资,还是相当性感的,小投资,大回报,想不到这个生意这么香。大街上豪车这么多,我总是感慨都不知道谁在赚钱的时候,想想他们这么赚钱,真的想对这些大老板说,带带弟弟。
(其实股市也暴利,奈何牛市太短,要不然,大家也是不待扬鞭自奋蹄了呢)
我的经验来看,做投资,就是得多学习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学的多了,你就能融会贯通了,蜜雪冰城和拼多多,乍一看和喜相逢没关系,但是,其实业务的本质是相通的,周五去香港调研跑了一天到家很晚了,周六我第一时间把调研纪要整理出来,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更了解新的行业的投资逻辑,以及不同的港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