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暗暗冷风
 · 广东  

一如世纪初的$思科(CSCO)$ ,《财富》杂志在2000年5月的封面文章中称:“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拥有思科”(No matter how you cut it, you’ve got to own Cisco )[^2^]
估计$英伟达(NVDA)$ 还得火好几年。现在是
:“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拥有英伟达”(No matter how you cut it, you’ve got to own Navida )[^2^][加油][加油]
在21世纪初,思科(Cisco)被广泛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其市场地位达到了顶峰。以下是当时对思科的主要评价:
1. 市场领导地位极高
- 思科被视为互联网“基建之王”,其路由器和交换设备是全球网络的核心。
- 2000年3月,思科的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 在1999年到2000年间,思科市值增长了3800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了默克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的历史市值总和。
2. 投资者极度乐观
- 投资者和分析师普遍认为思科是“必须持有”的股票,甚至预测它将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公司。
- 《财富》杂志在2000年5月的封面文章中称:“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拥有思科”(No matter how you cut it, you’ve got to own Cisco)。
3. 高估值引发担忧
- 尽管思科营收增长强劲,但其市盈率高达125倍,远超标普500平均水平的5倍,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其估值是否过高的担忧。
4. 随后泡沫破裂,评价逆转
- 随着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思科股价从79美元暴跌至9.5美元,跌幅达88%。
- 尽管公司基本面未大幅恶化(2000年营收190亿美元,2001年220亿美元),但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信心急剧下降。
---
总结:
世纪初对思科的评价极为正面,几乎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微软”,是技术革命的象征。然而,这种高度评价也伴随着极高的估值预期,最终在泡沫破裂后遭遇剧烈反噬。思科的案例成为科技股估值过热与市场预期失衡的经典教训。

@陈达美股投资 :$英伟达(NVDA)$
现金流是卖硬件
护城河是卖软件
不是芯片公司
而是计算平台公司 (largely software)
卖的不是芯片
卖的是计算能力
40%收入来自于推理
推理(inference)不同于训练,是一个可以增长10亿倍(老黄自己的话)的市场
可见未来内的预期,是AI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