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科技——众多催化因素共振,反转正当时

用户头像
嘘这是秘密
 · 山西  

在我的投资体系里,权重占比最高的分别为三个要素:估值、预期差、催化因素。

估值确保投资的安全边际。

预期差对应标的反转后的高度。

而催化因素则是驱动企业价值回归的重要动力。

不少价投过分关注估值,却忽略了催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大部分公司的低估,都是有压制其估值的理由,比如白酒的整体行业低迷及库存担忧,运动服饰的库存疑虑,以及生物安全法案下对CXO行业的地缘风险担忧。

单纯的低估,可能会长期维持这种低估状态,兑现预期收益遥遥无期,导致投资者持续跑输市场。 而驱动股价上涨,要么是用业绩一次次超预期业绩打破质疑,要么就是受到一个一个催化因子的不断刺激,亦或是资本市场整体转暖,拔高整体估值。

另外两个投资人很难预测,缺乏确定性。那么催化因素就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

以我另一个持仓标的澳博来举例,接下来的催化会有:8月赌收(行业整体复苏)——美联储降息释放负债利润——上葡京营收爬坡——卫星厅赌桌收回带动的EBTIDA增长——资本开支期到达尾声,后续大概率恢复分红/降低负债。这一个个明确的催化因素,构成了驱动股价上涨的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确保当前低估的状态下,拥有股价上涨的可展望性。而不是单纯的买入自己认为低估的公司一直等待。

催化因素越多,重量越重。企业股价的反转确定性就越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龙蟠科技无疑是拥有很多催化因素。接下来,我将从自己的视角来进行梳理。

1、反内卷政策,带动产品价格回暖。

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叠加行业自律(宁德时代等17家车企承诺账期≤60天)。推动产品价格回升。 过去2年,因为碳酸锂价格下跌。公司产品售价出现了巨幅下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2023年的6.2万/吨,下降到2024年的3万/吨。行业陷入整体低谷,产生大量亏损。 但是从量来看,公司从2023年的10.8万吨增加到了2024年的17.8万吨,典型的加减量增。在反内卷政策下,至少可以展望未来价格回升至正常毛利率。届时公司营收,利润是否会大幅增长,我想是大概率事件。

2、公司目前的高压实产品具备技术壁垒,产品毛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同类产品。

高压实产品具备一定技术壁垒(DS搜到仅5家头部企业具备量产能力,CR5市占率并不高,算是不错的壁垒了),目前仍然供不应求,且产品毛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同类产品。26年还会有两个高压实工厂投产。山东菏泽/湖北襄阳基地改造为高压实专线。印尼一期3万吨100%生产高压实。24年高压实产品占比大约40%,25年可能提升至60%+。

3、海外产能扩张

这点是投资龙蟠的核心要素。海外新能源渗透率低,毛利高且前景更广阔。公司国内总产能23万吨,在印尼投产规划产能12万吨(印尼在资源、人力、关税方面都有一定优势),24年投产3万吨,25年扩产9万吨,预计26年一季度达到满产。比亚迪小鹏也开始在印尼的布局。这里的逻辑让我想到了西部水泥的海外扩张,未来几年大概率是公司利润及增长的坚定来源。市场很大,未来仍然有可能继续扩产。保守估计,单独按利润来算,基本可以说是再造一个龙蟠。

4、大单不断,保障了足够高的产能利用率

Q1新增宁德时代70亿元框架协议、LG新能源26万吨长单(2024-2028年)。未来三-五年的产能基本上被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LGES、Blue Oval 等预约排满,同时高压实产品存在较大的供给空缺,未来较长时间内仍然供大于求。订单基本不用担心。

5、公司毛利率已经有明显复苏态势

在高压实和海外产能的共同作用在,公司2025Q1毛利率已回升至16.72%,2024年仅有不到9%。复苏态势明显,也算是对上述逻辑的数据印证。同时公司自给率增加也会降低成本(这里主要是宜春龙蟠时代年产4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但这个自给率并非是自给锂矿,而是从锂云母矿石加工提纯为碳酸锂,一定程度能降低成本,但预期并不会太高)。未来大概率毛利率继续回升。

6、锂周期上行带来的共振

过去在碳酸锂价格大跌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因为囤积原材料,直接导致了毛利率暴跌。目前我们正处于锂周期的底部反转阶段。未来在碳酸锂上行周期,或许会出现低价库存价值提升,带来的毛利率+营收的双重增长。至于锂周期的判断,矿产资源建设周期大部分为2~3年。大部分产能21年H2~23年H1投入,对应23年H2~25年H1落地,之后基本很少有新增产能。而碳酸锂需求仍然处于稳步增长阶段,故此判断,目前基本就是锂周期底部,上行周期大约会有2-3年。

7、固态电池

公司处于固态电池的相关产业链,这个可以当做一个未来资金关注点。

$龙蟠科技(02465)$

@浅慕水流觞 @轮船小水手 @UESTC独钓寒江雪 @钢笔小帆要减肥 @光原源 @天池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