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在今年上市时是28美元,相比较于其他奶茶品牌在港股享受高市盈率,它在美股可是非常惨烈:上市后短暂拉升后,就一路阴跌向下,不到半年,从上市的28美元跌至目前的16.8美元,跌去了40%。
按照目前31.34亿美元的市值(对应16.8美元的股价),也就是223亿人民币的市值,如果匹配24年的净利润25.15亿,那么就是8.87倍市盈率。25年上半年的调整后净利润是13.06亿(Q1是6.77亿、Q2是6.29亿),那么25年调整后净利润相比于24年应该会保持微增长或基本持平。
(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调整后净利润作为业务和估值分析,因为相比较于净利润会剔除如一次性损益、资产处置损失、股权激励费用等,能反映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那么,这么便宜的霸王茶姬,能抄底吗?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抄底股票只有两种情况:
1、公司是好公司,短期遇到不小的问题,市场先生虽然是对的,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可解决。
2、公司是好公司,但市场先生错了(一般只会发生在股灾时的错杀)。
那么,霸王茶姬是否属于好公司?
1、霸王茶姬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是通过加盟制,采取旗舰店模式来售卖轻乳茶(茶拿铁),单杯平均售价20元左右,采用的是大单品模式。
2、“以东方茶,会世界友”,我喜欢这家企业的愿景和专注,但坦白来说,这种愿景和专注并没有建立在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之上。
3、我们都知道对连锁品牌而言,口味是无法构建强差异化和护城河的,一方面是供应链的高度标准化,意味着别人也可以学;另一方面是对大众而言,咖啡&奶茶口味是相对同质化的,就像任何一个咖啡品牌,都可以推生椰拿铁、橙C美式,奶茶也是如此。只有重度用户能识别其中的细小差异化,但重度用户对于一个大众消费品牌而言,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大众消费者喝不出来,也不在乎那细微的差异化。
4、就国内的竞争格局而言,旗舰店是一种不够好的模式。我们都知道,企业的每一分成本最终都会摊到消费者头上。所以产品同质化之下,就是商业效率的竞争。谁能以更低的成本创造更高的用户价值,消费者就会选择谁。而霸王茶姬目前采取的模式,其实是重营销、重培育消费者习惯的策略,这会导致它的单店模型里,房租成本、装修成本等都会很高,所以他不得不卖20元,而像一些专注于卷效率的品牌可以卖9.9元,如果有一天大家口味都差不多,甚至9.9元的那家还更便捷,随处可买。那么作为消费者,你会愿意额外付出一倍的价钱吗?或者换句话来说,那10.1元的额外价值,消费者是否能感知?能愿意为此买单?
5、大单品模式除了容易被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外,还有一个不好的点在于,消费者是会喝腻的。做出一款百喝不腻的经典款可太难了,历史上也没出现几个吧,一个消费者一年里能喝多少杯轻乳茶,是会越喝越多还是越喝越少?
6、所以霸王茶姬选择的旗舰店+大单品的连锁模式,意味着霸王茶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在国内茶咖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从10年的角度很可能被逐渐侵占市场,会体现为同店销售的逐步下滑。当然财报早已体现:2024Q3同店+0.4%、2024Q4同店-19.3%、2025Q1同店-19.1%、2025Q2同店-23.1%。
所以对价值投资者而言,霸王茶姬并非一家好公司。
而且在国内市场(第一曲线)已经失速的情况下,去寄希望于海外市场(第二曲线)是一种极其冒险的行为,不亚于一级市场的投资,已不属于价值投资的范畴。
当然,要实现让世界人民习惯喝轻乳茶,也远比让世界人民习惯喝平价风味咖啡(瑞幸)、2块冰淇淋和4块柠檬水(蜜雪冰城)也要难得多,价值投资者要不解难题。
看来,这次市场先生似乎没犯错,霸王茶姬也还未成长为一家好公司,这个问题似乎也是个商业模式层面的难题。
我倒希望从10年后回头来看,发现是我错了
因为还是非常希望看到他能成功的走向世界,这代表了文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