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900只个股下跌,积极把握买入机会!

用户头像
薛洪言
 · 北京  

9月23日午盘,A股市场高开低走全线回调,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科技主线大幅退潮,银行与半导体设备板块逆势护盘,而旅游、地产等顺周期板块领跌;港股市场同步承压,三大指数高开低走,科技股与创新药板块重挫,内银股凭借高股息属性显现防御价值。两市成交额显著放量,A股半日成交1.71万亿元,港股半日成交1652.30亿港元,资金避险情绪升温,市场风格切换至低估值防御板块。

展望后市,短期市场或延续震荡调整,需关注银行板块护盘持续性及节前避险效应对情绪的影响。科技主线回调压力仍存,低估值高股息的金融板块或成资金避险首选,同时可逢低跟踪半导体设备等政策硬约束领域的结构性机会。

主要指数表现

A股市场震荡走弱,成长股领跌。上证指数低开后震荡下行,半日跌1.23%报3781.61点;深证成指跌1.84%报12916.41点;创业板指跌1.75%报3053.48点;科创50指数受科技板块回调拖累大跌2.67%。全市场超4900只个股下跌,涨停个股集中于银行与半导体设备板块,跌停数量显著增加;成交额较前一交易日放量3539亿元,主力资金从科技板块大幅撤离,银行板块获逆势加仓

港股市场科技股重挫,指数承压。恒生指数跌0.97%险守26000点关口,报26089.91点;恒生科技指数领跌2.20%报6120.36点,创近期新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跌1.17%报9261.04点。大市成交1652.30亿港元,南向资金对银行股净买入力度加大,科技板块遭外资持续抛售。

行业热点与驱动逻辑

A股市场防御性板块逆势走强,银行与半导体设备领涨。银行股集体反弹,多只个股上涨,政策利好与高股息属性吸引避险资金;半导体设备板块延续强势,多只个股涨停或涨超10%,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催化;港口航运板块异动,多股涨停,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通航消息形成刺激。

港股市场内银股与教育股局部活跃。内银股逆势上涨,多只个股涨幅超1%,机构报告称银行股在极端压力下仍能提供稳定股息收益率,高股息策略获资金青睐;教育股部分上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预期升温。

领跌板块与驱动逻辑

A股市场科技与消费板块全面退潮,旅游地产领跌科技主线大幅回调,相关产业链高开低走,多只个股从涨超6%转跌,前期资金抱团瓦解;旅游酒店板块重挫,多股跌停或跌超9%,国庆假期消费预期降温压制情绪;地产股大面积下跌,多只个股跌幅居前,行业融资数据疲软加剧担忧。

港股市场科网与创新药板块集体下挫。大型科技股普跌,多只个股跌超4%,市场对AI商业化进度存疑;创新药板块重挫,多只个股跌超5%,前期涨幅过大引发获利了结;苹果概念回调,多只个股跌超7%,消费电子创新周期预期边际弱化。

投资策略建议

今日市场呈现“防御主导、科技退潮”的调整特征,短期需关注银行板块持续性及假期消费数据,中长期聚焦低估值与政策确定性方向。

从中长期视角看,当前市场调整为布局优质资产提供窗口,需聚焦产业趋势与政策红利共振方向,淡化短期波动,坚守“政策确定性+业绩可持续性”主线。

A股方面,建议采取“战略配置+产业深耕”策略:科技领域重点布局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AI算力基础设施(GPU/存储芯片),受益于国家科技自主可控战略,长期成长空间明确;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高景气环节(如储能、智能驾驶),全球竞争力与技术迭代红利支撑估值修复;消费板块精选具备品牌壁垒的必选消费龙头,短期数据疲软不改长期消费升级趋势;高股息蓝筹(银行、公用事业)作为底仓配置,在经济波动中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需警惕缺乏技术壁垒的题材股,中长期关注企业研发投入与全球化能力。

港股市场宜把握“科技制造+高股息”双主线:创新药板块聚焦具备全球临床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技术突破与国际化布局打开长期估值空间;消费电子关注AI硬件创新周期,苹果产业链中具备核心部件研发能力的供应商;资源类周期股(能源、金属)在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与供给约束形成长期配置价值。规避依赖单一市场或政策补贴的企业,优先选择现金流稳健、管理层回购意愿强的标的。

总体而言,中长期投资需立足产业升级与全球竞争视角,在科技自主、绿色转型、消费升级三大主线中筛选“硬资产”,通过定投或分批建仓分散波动风险,耐心等待企业价值兑现。$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