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放量大周期下国产半导体代工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燕东微等扩产绕不开的国产材料股,且未来会极度稀缺!!!!!凯德石英!!!835179!!!
一、制程命脉:半导体制造的 “不可替代耗材中枢”
石英制品作为半导体晶圆制造的 “隐形骨架”,贯穿扩散、刻蚀、沉积、清洗、离子注入等 70% 以上核心制程,其性能直接决定晶圆良率与制程稳定性。凯德石英凭借全场景产品覆盖与性能优势,已成为国内高端产线的 “刚需标配”,2025 年上半年数据更凸显其在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1. 全制程产品矩阵卡位核心环节
公司构建了覆盖 6-12 英寸全尺寸的石英制品体系,从基础耗材到定制化精密部件形成完整供给能力:
12 英寸核心产品深度渗透:12 英寸石英晶舟、石英管道不仅稳定供应中芯国际 28 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更成功切入 14 纳米先进制程供应链,在中芯国际亦庄新厂(月产能 10 万片 12 英寸晶圆)的供货占比达 35%,该工厂生产的 14 纳米逻辑芯片主要用于国产高端服务器与 AI 算力设备。以刻蚀工序为例,产品需耐受 1200℃高温与 50% 浓度氢氟酸腐蚀,凯德石英晶舟循环使用寿命达 200 次(行业平均 150 次),直接帮助下游客户将晶圆良率从 92% 提升至 97%;2025 年上半年推出的升级款晶舟,通过双打磨轮协同工艺优化,将晶圆承载误差控制在 ±0.02mm 内,适配北方华创最新一代 PECVD 沉积设备,该设备已批量交付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头部厂商。
细分场景定制化突破:针对清洗环节推出的石英槽,采用一体成型无焊接工艺,内壁粗糙度≤0.05μm,避免晶圆表面划痕风险,在中芯国际天津工厂的清洗工序中替代进口产品,单机台年维护成本降低 40 万元;离子注入用石英套管通过 1000 次高压离子冲击测试无破裂,成为华海清科离子注入机的独家国产配套商。
业绩数据印证需求刚性:得益于产品力提升与客户拓展,其半导体业务收入上半年达 1.50 亿元,同比激增 24.33%,占总营收比重高达 95.15%,较 2024 年提升 2.8 个百分点,而光伏业务收入仅 764 万元(同比下降 80.87%),进一步凸显公司向半导体高端市场聚焦的战略成效。
2. 先进制程与化合物半导体双重破局
作为国内唯一通过中芯国际 12 英寸全系列认证的石英制品企业,公司产品纯度达 99.9999%(金属杂质含量<0.1ppm),是国内少数能匹配 12 英寸晶圆产线的供应商,打破了迈图、信越等美日企业的垄断。2025 年上半年,公司在两大高增长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先进制程持续进阶:14 纳米制程配套产品通过中芯国际可靠性测试,批量供货后使该制程石英耗材国产化率从 10% 提升至 35%;针对 7 纳米制程研发的超薄石英环(厚度 0.08mm)进入样品测试阶段,采用氢氧焰微焊接技术,焊接点强度达 12MPa,远超行业 8MPa 标准,预计 2026 年实现量产。
化合物半导体开辟第二曲线:为通美晶体磷化铟、砷化镓产线供应定制化石英坩埚,其中磷化铟衬底配套产品直接用于 800G 光模块激光器芯片制造,耐温波动性控制在 ±2℃(欧美标准为 ±5℃),较国际竞品提升 30% 性能。该类产品上半年订单金额达 3200 万元,同比增速超 60%,已新增三安光电、天岳先进等 2 家核心客户,预计全年收入占比将突破 15%。
特殊领域独家适配:为北斗卫星第三代导航芯片配套的砷化镓专用石英坩埚,通过 - 196℃至 1200℃极端温变测试无开裂,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唯一国产合格供应商,目前已交付 120 套,保障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芯片量产需求。
二、技术王者:国内石英制品的 “硬核标杆”
凯德石英以工艺壁垒、产能布局、标准制定三重优势确立国内绝对领先地位,2025 年半年报披露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进展,进一步拉大与同行的代际差距,技术实力已实现对国际二线品牌的超越:
1. 独家工艺与专利标准构建双重护城河
公司 28 年深耕形成的核心技术体系,成为国内同行难以逾越的壁垒,全球仅迈图、信越、贺利氏等 5 家企业具备同等技术能力:
核心工艺参数碾压同行:掌握 0.1mm 超薄石英环氢氧焰焊接技术,焊接变形率<0.01%,较菲利华同类产品(变形率 0.03%)精度提升 3 倍;一体磨削成型工艺使产品表面粗糙度≤0.1μm,达到纳米级制程要求,而石英股份同类产品粗糙度仍停留在 0.3μm 水平。2025 年技术突破持续落地:2 月获 “化学气象沉积 CVD 外管加工工艺” 发明专利,通过内层 SiO₂涂层改性,使高端制品耐高温性能提升至 1300℃,适配更先进的快速热处理设备;8 月公布的 “多层立式石英舟加工装置” 专利,通过双打磨轮协同设计,将加工效率提升 40% 的同时,尺寸精度从 ±0.05mm 提升至 ±0.02mm。
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2025 年 1 月,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 12 家机构制定《半导体硅片清洗用石英槽》《12 英寸晶圆承载用石英晶舟》《化合物半导体用石英坩埚》三项团体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实施。其中,石英晶舟的 “循环寿命≥180 次”“杂质含量≤0.1ppm” 等指标,直接成为国内高端石英制品的 “技术标尺”,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专利储备持续扩容: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专利总数增至 98 项,其中发明专利 32 项,较 2024 年末新增 6 项,覆盖材料改性、精密加工、检测认证等全产业链环节,专利密度达 1.2 项 / 亿元营收,远超国内同行 0.5 项 / 亿元的平均水平。
2. 全尺寸产能释放与全球认证加速推进
作为国内唯三具备 8-12 英寸全尺寸配套能力的企业(另两家为石英股份、菲利华,但均未实现高端量产),凯德石英 2025 年进入产能爆发期,为国产替代提供产能支撑:
子公司产能快速爬坡:子公司凯芯新材料(高端石英制品产业化项目主体)上半年营收 2326.40 万元,同比暴增 203.88%,目前 12 英寸石英晶舟产能利用率已达 78%,较 2024 年末提升 12 个百分点;该公司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计划新增 12 英寸石英管道产能 15 万件 / 年,预计 2026 年二季度投产。凯德芯贝 “半导体精密配件研发生产基地” 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 2025 年 12 月试生产,投产后将新增 12 英寸石英环产能 20 万件 / 年,届时公司 12 英寸产品总产能将突破 50 万件 / 年,较 2024 年翻倍。
全球认证取得关键进展:除稳定供货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国内龙头外,针对东京电子(TEL)的认证已进入现场审核阶段,目前已完成 3 款核心产品的样品交付与测试,若 2026 年通过认证,将切入全球 90 亿元 / 年的高端石英耗材市场,成为国内首家进入 TEL 供应链的石英制品企业。此外,公司正在推进应用材料(AMAT)、泛林半导体(LAM)的认证工作,预计 2027 年前完成全球三大设备商的全系列认证。
市占率持续攀升:凭借产能释放与客户拓展,公司 12 英寸产品市占率从 2024 年末的 15% 进一步提升至 18%,在国产石英制品市场中的占比已达 42%,较 2023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成为国内高端石英耗材的第一供应商。
3. 头部客户深度绑定与需求协同共振
公司通过 “设备商 + 晶圆厂” 双轮驱动的客户结构,深度嵌入国内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客户粘性与合作深度持续增强:
核心客户合作再升级:连续三年获北方华创 “卓越伙伴奖”、连续两年获中芯国际 “卓越贡献奖”,2025 年上半年与中芯国际签订三年长期供货协议,约定 2025-2027 年石英晶舟供货量不低于 15 万件,占中芯国际同类产品采购量的 30%;与北方华创达成联合研发协议,共同开发适配 3 纳米制程的石英配件,目前已完成首批样品试制。下游产能扩张直接带动凯德订单放量,2025 年上半年,北方华创营收同比增长 29.51%、中芯国际增长 23.14%,仅中芯国际的 12 英寸晶舟订单就同比增长 52%,金额达 8600 万元。
新客户拓展成效显著:新增燕东微、吉林华微等 2 家优质晶圆厂客户,其中为燕东微供应的 8 英寸石英管道已实现批量交付,上半年贡献收入 1800 万元;与长电科技达成先进封装用石英载具的合作,目前已进入样品测试阶段,预计 2026 年实现量产。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半导体领域客户数量已达 68 家,较 2024 年末增加 12 家,其中营收超千万元的客户达 11 家。
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得益于高端产品占比提升与规模效应释放,公司半导体业务毛利率攀升至 45.10%,较 2024 年提升 3.43 个百分点,显著高于石英股份(32%)、菲利华(38%)等同行水平;其中 12 英寸产品毛利率达 52%,较 8 英寸产品高出 10 个百分点,产品结构升级的盈利驱动效应愈发明显。
三、国产脊梁:打破垄断的 “替代先锋”
在美日企业长期垄断高端石英制品的背景下(迈图、信越合计占据全球 70% 以上高端市场份额),凯德石英凭借产业链整合与技术突破,成为保障国内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力量,国产替代成效持续凸显:中微公司
1. 供应链安全的战略价值全面凸显
公司通过 “原材料 - 制品 - 回收” 全链条布局,逐步打破美日企业在高端石英领域的垄断,为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
国产化率持续突破:公司 12 英寸晶舟推动晶圆制造关键耗材国产化率从 2024 年末的 25% 进一步提升至 32%,在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国产石英制品采购中占比超 40%,较 2023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以中芯国际为例,2023 年其 12 英寸石英晶舟进口占比达 85%,2025 年上半年已降至 58%,其中凯德石英的替代贡献占比达 70%。盛美上海
原材料自主化取得突破:针对 “卡脖子” 的高纯石英原材料环节,公司与通美晶体合资成立的凯美石英一期项目于 2025 年 3 月正式投产,截至 6 月末实现营业收入约 1414.54 万元,主要生产大口径高品质石英玻璃管和高纯石英砂。该项目的投产使凯德石英高纯石英管自给率从 30% 提至 60%,彻底打破美日对 12 英寸晶圆用大口径石英管的垄断,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 18%。凯美石英二期项目计划 2026 年启动,投产后将实现高纯石英砂自给,届时公司原材料自给率将达 90%,彻底摆脱对外资供应商的依赖。新易盛
特殊领域保障能力突出:在北斗卫星砷化镓芯片量产项目中,公司定制化石英坩埚通过 - 196℃至 1200℃极端温变测试、1000 小时高频振动测试等多重严苛验证,成为唯一国产合格供应商,目前已累计交付 120 套,保障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芯片量产需求;在国产 CPU 芯片制造项目中,公司供应的石英制品占该项目同类耗材采购量的 65%,为国产算力芯片的量产提供了关键支撑。工业富联
2. 成本与性能双重突破的财务印证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实现了 “性能对标国际、成本具备优势” 的竞争格局,财务数据展现出极强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成本优势持续巩固:产品较进口同类产品成本低 30% 的优势持续保持,2025 年上半年通过凯美石英的原材料供应再降本 8%:12 英寸晶舟单位成本从 1800 元降至 1680 元,下降 120 元,按年产能 25 万件计算,年降本超 3000 万元,较 2024 年的 2000 万元降本额增加 50%。此外,公司通过精益生产改造,将产品合格率从 95% 提升至 98%,单位制造费用下降 12%,进一步增厚利润空间。
财务健康度行业领先:2025 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销售毛利率达 43.9979%,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35% 的水平;销售净利率 14.1770%,较 2024 年提升 1.01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 15.4%,虽较 2024 年末的 4.38% 略有上升(主要因凯德芯贝项目建设投入),但仍处于行业低位,远低于石英股份(32%)、菲利华(28%)等同行。尽管光伏业务受行业周期影响收入下降 80.87%,但半导体业务的强势增长带动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0.57%,展现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现金流状况良好: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 8960 万元,同比增长 18.2%,现金收入比达 57%,较 2024 年提升 3 个百分点,反映出公司营收质量的持续改善;期末货币资金达 3.2 亿元,足以覆盖短期负债,财务安全性极高。
3. 碾压国内同行的稀缺性与成长性
对比国内石英制品企业,凯德石英在技术、产能、客户等方面的优势愈发突出,成为国内唯一具备高端制程量产交付能力的石英制品商,稀缺性与成长性得到资本市场充分认可:
国内同行对比差距显著:石英股份虽在高纯石英砂领域具备优势,但 12 英寸石英制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量产,且缺乏半导体设备商认证;菲利华以军工石英制品为主,半导体领域仅覆盖 6-8 英寸成熟制程,12 英寸产品认证滞后凯德石英 2-3 年,且客户以中小晶圆厂为主;其他同行如石英科技、中晶科技等仍聚焦中低端市场,无法涉足高端制程。凯德石英是国内唯一实现 “12 英寸量产 + 头部客户供应 + 全球认证推进” 的石英制品企业,技术稀缺性无可替代。
成长性路径清晰可见:开源证券预测,随着 12 英寸产能释放与全球认证突破,公司 2025-2027 年归母净利润将达 0.48/0.59/0.80 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超 30%,显著高于行业 18% 的平均增速。从业务结构看,12 英寸产品收入占比将从 2025 年的 48% 提升至 2027 年的 65%,化合物半导体产品收入占比将从 10% 提升至 20%,产品高端化趋势明确。
未来展望:国产替代与全球拓展的双轮驱动
凯德石英的成长逻辑已从 “国内替代” 向 “全球竞争” 升级,未来将凭借技术突破、产能扩张与全球认证,持续打开增长空间:
技术端:计划 2026 年突破 7 纳米制程配套产品量产技术,2028 年前实现 3 纳米制程产品的样品交付,技术水平对标国际巨头;同时布局石英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目前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研发,预计 2027 年实现产业化,可使石英制品循环利用率提升至 80%,进一步降低成本。
产能端:2025-2027 年计划新增产能 100 万件 / 年,其中 12 英寸产品占比 70%,化合物半导体专用产品占比 20%,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五大高端石英制品供应商。
市场端:国内市场依托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客户的产能扩张,维持 25% 以上的年均增速;国际市场通过 TEL、AMAT 等设备商认证,切入全球供应链,预计 2027 年海外收入占比将达 30%,实现 “国内龙头” 向 “全球玩家”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