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四季度,创新医疗器械有望接力创新药迎来主升浪行情!

用户头像
革命的老农
 · 湖北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在“出海”逻辑的推动下表现亮眼,而同样具备出海潜力的创新医疗器械板块,在行情上却明显滞后。那么,未来创新医疗器械是否有可能复制创新药的走势?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两类行业“出海”模式的异同入手,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与制约。

无论是创新药还是创新医疗器械,国内企业之所以积极寻求出海,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规模的巨大差距。尽管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与全球数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相比,国内市场的天花板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看,“出海”无异于从“池塘”跃入“海洋”——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市场,不仅意味着产品可以更高价格销售,还能对接全球主流的医疗体系与支付系统,市场空间呈指数级打开。因此,出海不仅是企业维持高增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长期做大做强的关键路径。

既然如此,为何今年创新药板块的出海逻辑率先爆发?

尽管同属“出海”大逻辑,但两类行业在具体路径和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在模式上,创新药企今年行情的引爆点主要来自于BD(Business Development)授权合作的集中落地。比如比较火爆的荣昌生物三生制药等创新药公司。

BD模式本质是一种轻资产式出海——企业将药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生产或商业化权利授权给跨国药企,自身无需承担后续复杂的市场开拓与销售风险。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出海门槛,更因频频出现的高额交易(甚至创下纪录的首付款)持续点燃市场情绪,形成板块性的热度共振。

相比之下,创新医疗器械的出海路径则显得更为“重资产”。药品的成功关键在研发,而器械除了研发,还涉及精密制造、供应链整合与临床适用性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跨越从样品到批量生产的“工程鸿沟”难度更大。因此,医疗器械很难复制创新药企的BD授权模式,更多仍依赖于直接出口产品,并搭配自建渠道或海外并购等方式开拓市场。这种模式投入大、周期长、管理复杂,导致其出海进程相对缓慢。此外,欧美市场对医疗器械的准入门槛极高,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仍以东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市场为主。尽管这些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但利润水平远不及欧美主流市场。

有人或许会认为,医疗器械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其难以复制创新药的行情。但回顾两年之前的创新药板块,同样面临企业普遍亏损、行业政策收紧、市场情绪低迷等多重压力,当时的创新药环境甚至比如今的医疗器械更为艰难。而当前,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已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一方面,监管层面提出“反内卷”并推出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另一方面,行业基本面已显改善迹象——今年二季度,医疗器械板块的营收与净利润环比增速均显著回升。叠加国产替代政策持续加码、AI技术融合带来的效率革新,当前医疗器械板块实际上已具备相当的估值修复空间,值得投资者保持关注。

在标的筛选方面,建议重点关注那些已在欧美日等高利润市场实现突破、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的龙头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例如福瑞股份联影医疗等,它们更有可能在下一阶段的出海浪潮中率先受益。

$荣昌生物(SH688331)$

$福瑞股份(SZ300049)$ $联影医疗(SH688271)$ #今日话题# #热门话题# #创新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