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鹰的眼
 · 辽宁  

$向日葵(SZ300111)$ 让我来扒一扒到底还有没有预期差?漳州兮璞材料是一家专注半导体电子特气及前驱体的企业,在国产替代浪潮里不算纯概念标的,反而有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和成长预期,只是因为之前非上市,公开信息少,市场对它的价值认知还有些偏差。
它所处的赛道正是风口——电子特气是晶圆制造的“血液”,国内2023年市场规模249亿元,2028年预计能超520亿,年复合增长率16%以上,而且长期被日美欧企业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很大。关键是这个领域技术壁垒高、认证周期长(通常2-3年),一旦进了头部晶圆厂供应链,客户粘性极强,兮璞恰好踩中了“高端突破+国产替代”的双重机会。
技术上,它的核心产品指标能对标国际一线。比如六氟丁二烯纯度做到99.999%(5N级),蚀刻速率比传统材料快30%,已经通过三星5nm制程验证;双(叔丁基氨基)硅烷的金属杂质含量控制在0.1ppb以下,也过了台积电3nm工艺的初步验证;还有自主研发的纯化技术,能把三氟化氮里的氧杂质降到1ppb以下,打破了美国企业的垄断。这些技术不是纸上谈兵,背后的团队很有来头,CTO张琴博士曾主导住友化学的光刻胶配套气体开发,核心成员大多来自东京应化、住友化学这些国际巨头,有20多年行业经验。
客户方面,它已经绑定了全球头部晶圆厂。海外通过韩国子公司直接给三星、SK海力士供货,六氟丁二烯已经批量用在三星5nm制程上;国内是中芯国际14nm工艺的定制化前驱体供应商,还给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提供特气,同时进入了华虹、台积电南京厂的供应链。要知道,头部晶圆厂的认证门槛极高,能同时拿下这么多客户,说明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业绩也能印证价值,2023年营收才3854万,净利润只有4万,还在产能爬坡;2024年营收直接跳到9854万,同比增了250%,净利润也涨到1376万,从微利做到了规模化盈利。这背后是漳州基地的联产模式帮它把六氟丁二烯成本降了25%,加上客户订单兑现,实实在在的增长不是炒出来的。
创始人团队更是关键,实际控制人陈朝琦是台北科技大学出身,有10年中芯国际经验,2016年就开始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创业,对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摸得很透。这次向日葵收购,他和妻子张琴不仅不退出,还签了四年业绩对赌,交易对价里50%以上都是用向日葵的股份支付,交易完成后他们控制的股权会超过向日葵的5%,继续管兮璞的经营。这种“不套现、愿对赌、长期留任”的模式,跟那些炒概念的收购完全不一样,能看出来他们对公司的技术和未来有信心,利益也和公司绑在了一起。
不过现在市场对它的预期差,主要是因为之前非上市信息少,很多人只把它当向日葵转型的概念,没看到它已经过了头部客户认证、能盈利、技术对标国际的硬实力。收购完成后,它能拿到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和品牌背书,兰州的4500吨电子特气基地、2026年要建的马来西亚前驱体基地(服务东南亚晶圆厂)都能加速推进,业绩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速,这些增量目前还没被充分定价。
当然也有需要盯的风险点,比如收购后的技术、管理整合顺不顺利,兰州基地的新增产能能不能跟上订单,还有半导体材料技术迭代快,得看它在2nm这些更先进制程上的研发能不能跟上。但整体来看,它不是虚的概念,是有“兑现能力”的,后续重点跟踪收购整合、产能释放、客户订单这三个节点,要是都能顺利落地,在半导体国产替代里大概率能跑出成绩。
(所有信息都来自向日葵的收购预案、上市公司公告、证券时报这些官方渠道,不构成投资建议,具体投资还得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