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防(SH600764)$
深海科技行业专题报告总结
一、战略定位:国家级新兴产业
1. 顶层定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成为国家级战略主线。
2. 核心目标:保障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在此基础上探索海洋“蓝色”经济业态。
3. 地方政策:海南、山东、广东、上海等多地已出台或征求深海科技相关规划,聚焦海洋经济、装备制造、资源勘探等领域。
二、核心安全需求
(一)资源安全:深海资源争夺加剧
1. 全球格局:美日加速“深海挖矿”布局,美国通过行政令推进海底资源开发,日本计划2026年钻探南鸟岛5500米深海稀土,试图摆脱对华依赖。
2. 我国紧迫性
◦ 能源: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70%、40%。
◦ 矿产:铜、钴、镍等战略矿产依存度达78%-95%,而海底储量丰富,深海开发是资源安全的重要路径。
3. 技术差距:我国已具备1500米深水油气开发能力,但与全球3000米级水平仍有差距。
(二)国防安全:构建水下攻防体系
1. 战略意义:深海作战具有空间大、隐蔽性强等优势,可支撑“以深拒止”战略。
2. 国际动态:美日积极布局深海军事,美国将深海纳入“第三次抵消战略”,日本推行“海洋立国”强化岛链军事化。
3. 我国现状:面临“水下国门洞开”困局,亟需构建跨域协同水下攻防体系,提升声学探测、无人装备等技术能力。
三、蓝色经济:十万亿级市场潜力
1. 规模基础: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占GDP比重7.8%,同比增速5.9%。
2. 增长驱动
◦ 新兴业态:远洋渔业、海上风电、港口航运、海水淡化等。
◦ 科技提升:深海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拉动增量。
3. 重点领域:海洋渔业年产值近8000亿元,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业态稳步发展。
四、产业链布局:从材料到装备
(一)核心技术体系
“三深”技术:深潜(深海探索)、深钻(海底钻探)、深网(海底观测系统)。
(二)关键环节
1. 基础材料:钛合金因高比强度、耐腐蚀特性,主导深海耐压结构,被称为“海洋金属”。
2. 核心部件:声呐是水下探测与导航核心,水声信号处理是关键难点;需求来自存量设备更换与新增舰艇、UUV及海底声呐网建设。
3. 装备制造:涵盖探测作业装备(载人/无人潜水器)、资源开发装备(矿产/油气开采设备)、安全保障装备(巡检机器人、应急救援设备)。
五、投资建议与风险
(一)投资标的
第一阶段建议关注“态势感知三剑客”:中国海防(水下信息系统)、集智股份(水声信号处理)、中科海讯(声呐系统解决方案)。其他重点领域包括钛合金材料(宝钛股份、西部材料)、海工装备(神开股份、亚星锚链)等。
(二)风险提示
• 研发不达预期风险。
• 行业订单节奏风险。
• 国际局势变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