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国信证券:港资珠宝本轮反弹逻辑梳理报告总结
一、港资珠宝行情与业绩表现
1. 股价逆势大涨:截至2025年9月10日,周大福、六福集团、周生生股价涨幅分别达151%、95%、135%,显著跑赢恒生指数(分别跑赢96pct、50pct、63pct),且在新消费行情降温背景下实现逆势上涨,核心驱动力为基本面革新而非单纯“补涨”。
2. 业绩持续复苏:六福集团2025年4-6月内地同店销售加速增长19%(1-3月仅增2%);周生生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6%(预告增长80%左右);周大福2025年4-6月整体零售值下滑1.9%,较前期显著收窄,预计2026财年归母净利润74.25亿港元(同比+36%)。
二、行业层面:消费逻辑变革与需求机遇
(一)消费底层逻辑转变:“时尚+保值”双重驱动
1. 黄金占比提升,钻石需求下滑:2022-2025年,周大福黄金首饰收入占比从68.2%升至80.8%,珠宝镶嵌类从24.1%降至14.3%;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钻石镶嵌类零售额贡献占比从2022年7月16%降至2024年7月9%,黄金首饰从59%升至66%。
2. 保值属性强化:2022年以来伦敦金现价格涨幅达98.64%(2024年+27.2%、2025年以来+38.47%),黄金保值认知深化;而钻石价格持续下行(2024年毛坯钻石价格指数降20%),且回收折价高,消费者偏好转移。
3. 时尚属性突破:3D硬金、5G黄金、古法金等工艺提升黄金硬度与设计感,2023年古法金饰品零售额同比+66.38%,硬足金同比+15.49%,打破传统“土气”标签。
(二)一口价金饰崛起:拉动利润修复
1. 高毛利特性显著:克重黄金毛利率10%-20%,一口价黄金达30%-40%,2024年多家企业一口价产品增长超100%。
2. 年轻悦己消费支撑:18-34岁消费者贡献超1/3金饰零售额(世界黄金协会),硬足金、古法金(年轻消费者占比38%)等设计化产品契合其需求,周大福2025财年一口价黄金营业额同比+105.5%,内地黄金饰品中贡献占比从7.1%升至19.2%。
三、企业层面:产品+渠道+品牌三重升级
(一)产品升级:聚焦定价黄金,打造差异化
1. 技术与设计投入:周大福引入前Tiffany设计总监,推出“故宫系列”“传福系列”(单系列年销约40亿港元);六福集团推出“冰‧钻光影金”系列(CNC炫彩工艺),定价黄金同店销售2025Q2增长73%。
2. IP联名破圈:周大福联名《黑神话:悟空》《鬼灭之刃》,周生生联名海贼王、哈利波特,打开男性及年轻市场。
(二)渠道优化:收缩低效门店,提升单店效益
1. 聚焦高端区位:周大福关闭下沉市场低效门店(2024年内地净关586家),在一二线核心商圈开新形象店(如深圳万象城、上海南京东路),新店月销超100万港元(为关闭门店2倍);六福集团2025财年内地净关311家(74%为三线及以下),一线城市同店下滑幅度(-6%)低于低线城市(-10%/-13%)。
2. 服务体验升级:周大福新形象店增设DIY专区、工艺展示区,2025财年内地珠宝镶嵌首饰同店均价提升1700港元;周生生开设快闪店(如广州庙前冰室联名店)吸引年轻客群。
(三)品牌重塑:年轻化与中高端定位强化
1. 社媒营销发力:近30天六福珠宝小红书曝光量环比+99.46%,周生生互动量环比+142.59%,粉丝80%以上为18-34岁;六福官宣成毅为代言人,绑定年轻流量。
2. 聚焦高线市场:周大福一二线城市零售值占比超64%(2025财年),周生生计划扩大高端地段网点,强化中高端心智。
四、估值分析:低基数修复,仍有提升空间
1. 前期估值低位原因:2024年底周大福、六福集团、周生生PE(TTM)分别为15、6.7、6.1倍(处于2022年以来15%/17%/19%分位),主因渠道收缩业绩承压、黄金借贷亏损(周大福2025财年亏损61.8亿港元)、港股流动性折价。
2. 当前估值修复机遇:基本面改善(产品转型、同店回升)、金价企稳(黄金借贷扰动减弱)、港股流动性好转推动估值修复。截至2025年9月,周大福、六福集团、周生生2025E PE分别为21.0、10.8、6.8倍,显著低于A股同类标的(如潮宏基26.3倍、老凤祥17.7倍),仍有性价比。
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一)投资建议
1. 周大福(1929.HK):行业龙头,定价黄金布局深化,新形象店提升单店效益,业绩增长确定性强。
2. 六福集团(0590.HK):内地同店加速增长(4-6月+19%),计划2026财年内地净增50家店,业绩与估值双修复。
3. 周生生(0116.HK):直营模式受益金价上涨(毛利率提升),同店改善可期,估值低位优势显著。
(二)风险提示
• 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终端景气度下滑;
• 金价大幅波动,影响成本与消费者需求;
• 企业产品/渠道转型滞后,错失行业趋势;
• 行业竞争加剧,加盟商管理不善损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