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均享新会陈皮
 · 广东  

以皮会友
数据中心液冷技术专题总结:智算中心散热核心解决方案
一、液冷技术崛起的核心驱动力
1. 算力密度飙升:AI芯片功耗持续突破,英伟达GB200超级芯片功耗达2700W,单机柜功率密度从2024年130kW预计2029年突破1MW,风冷(仅支持≤30kW/柜)已达技术极限,液冷成为刚需。
2. 能耗管控趋严:全球PUE考核收紧——中国要求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1.25,欧盟2026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液冷可将PUE降至1.05-1.2(风冷通常1.3-1.5),显著降低制冷能耗(风冷数据中心温控能耗占比40%)。
3. 成本效益凸显:虽液冷初期投资较高,但长期TCO更优。以10MW数据中心为例,液冷方案(PUE1.15)较冷冻水方案(PUE1.35)2.2年可回收成本;每机架40kW部署时,液冷投资比风冷节省14%。
4. 巨头推动落地:谷歌Meta、AWS、微软CSP云厂均推出液冷方案(如Meta Minerva项目、微软两相浸没式液冷),英伟达GB200及以后系列采用100%全液冷架构,加速行业渗透。
二、液冷技术分类与发展趋势
(一)主流技术对比:冷板式为主,浸没式为长期方向
技术类型 核心原理 PUE范围 投资成本 可维护性 应用现状
冷板式液冷 冷板贴附热源,间接换热 1.1-1.2 初始投资中等 简单 当前主流,适配现有服务器架构(如英伟达GB200)
单相浸没式液冷 设备浸入绝缘液体,显热换热 <1.09 初始投资较高 复杂 超算领域较多,阿里、曙光有应用
相变浸没式液冷 液体沸腾相变吸热,效率更高 <1.05 初始投资最高 复杂 长期方向,散热密度达250-500kW/腔
喷淋式液冷 液体直接喷淋热源 <1.1 运维成本高 复杂 数据中心无批量应用,仅广东合一试点
(二)冷板式技术升级方向
1. 两相冷板式:利用液-气相变吸热,散热能力提升150%(≥100kW/柜),PUE降至1.02-1.08,泵送功耗降低60%-100%,可支持2500W芯片散热。
2. 微通道液冷(MLCP):通过30-150微米微通道直接贴近芯片,热阻<0.05℃·cm²/W,支持>2000W功耗,微软微流体技术散热效率较冷板高3倍,芯片温升降低65%。
三、全球市场空间:2026年有望突破百亿美元
(一)北美市场:AI芯片驱动需求爆发
1. 单位价值量:冷板式液冷约1040美元/kW,GB300单机柜液冷价值量达10.1万美元。
2. 市场规模:2026年北美液冷市场有望达100亿美元——其中ASIC芯片带动30亿美元,英伟达GPU在乐观预期下贡献79亿美元(谨慎预期53亿美元)。
(二)国内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
1. 单位价值量:冷板式液冷约5000元/kW,浸没式约8500元/kW。
2. 渗透节奏:2025年进入加速期,2026年通用服务器液冷渗透率14%、AI服务器50%,对应市场规模113亿元;2027年进一步增至238亿元。
四、产业链结构与竞争格局
(一)产业链分工
1. 上游(零部件):
◦ 核心部件:CDU(冷量分配单元,占二次侧价值量39%)、Manifold(集流器,316不锈钢无缝焊接,价值量高)、冷板(微通道/针翅设计)、快接头(漏液率≤0.01mL/min)。
◦ 代表企业:台达(CDU)、奇宏(Manifold)、Boyd(冷板)、丹佛斯(快接头)。
2. 中游(系统集成):
◦ 能力要求:需融合传热、流体、材料学科,提供定制化方案,后期运维难度高。
◦ 代表企业:海外(Vertiv,英伟达独家制冷合作伙伴)、国内(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
3. 下游(应用端):AIDC服务商(阿里云、腾讯云)、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互联网大厂(字节、百度)。
(二)竞争格局:海外先发,国产替代加速
1. 海外/台资企业:占据70%以上零部件市场,早期配合英伟达预研——
◦ 奇宏(AVC):GB300冷板份额超50%,供应NVLink交换器托盘。
◦ 双鸿科技:GB200冷板主力供应商,份额近50%,推出两相浸没式方案。
◦ Vertiv:全球热管理市占率23.5%,绑定英伟达,2025Q2在手订单85亿美元(同比+21%)。
2. 国内企业: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突围——
◦ 英维克:国内龙头,UQD产品进入英伟达MGX生态,提供全链条冷板方案,2025H1机房温控收入13.5亿元。
曙光数创:浸没式方案领先,适配超算中心。
◦ 申菱环境、高澜股份:参与字节马来西亚液冷项目,定制化能力突出。
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一)投资方向
1. 系统集成商:重点推荐英维克(液冷全链条能力,绑定英伟达/Intel),关注申菱环境、高澜股份。
2. 核心零部件:
◦ 冷板:飞荣达中石科技奕东电子
◦ CDU:同飞股份科华数据
◦ 快接头/Manifold:中航光电川环科技
3. 服务器厂商:华为、浪潮信息(冷板液冷服务器量产)。
(二)风险提示
• AI发展及投资不及预期,导致液冷需求放缓;
• 海外龙头降价或国内产能扩张,引发价格战;
• 地缘政治影响供应链(如芯片、高端零部件进口);
• 新技术(如直线电机散热)替代液冷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