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天伟业(SZ300689)$ $新恒汇(SZ301678)$ $中国联通(SH600050)$
eSIM与ETC(电子收费系统)在技术逻辑、应用场景和成长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不宜直接对标。二者仅在“电子化替代物理载体”的表象有浅层相似性,核心逻辑完全不同:
一、根本差异对照表
维度 eSIM ETC
技术本质 通信身份虚拟化(SIM卡功能集成至设备芯片) 2 专用短程无线通信(DSRC/RFID)
核心功能 运营商切换、号码管理、远程写号 车辆识别、高速收费、停车场支付
应用场景 手机/穿戴设备/IoT(消费电子+物联网) 汽车交通(高速/停车场/加油站)
产业链角色 电信运营商主导+芯片厂商配套 政府强制推广+银行补贴+设备商
渗透驱动 设备轻薄化+防水需求+运营商降本 政策强制(2019年全国省界收费站取消)
关键结论:
ETC是政策驱动的垂直场景闭环系统(交通支付),eSIM是市场驱动的通用通信技术。
二、不可对标的深层逻辑
1. 成长逻辑截然不同
ETC:
爆发靠行政指令:2019年发改委/交通部强制安装,渗透率1年从30%→90%(《ETC行业深度报告202412》)。
天花板明确:国内汽车保有量3亿辆,渗透率近饱和,增长靠设备替换(周期5-7年)。
eSIM:
爆发靠技术迭代:iPhone 17 Air取消物理SIM卡槽(超薄设计刚性需求)驱动换机潮。
增长无边界:10亿手机→700亿IoT设备(GSMA预测),空间远超ETC。
2. 产业链价值分配差异
环节 ETC价值链 eSIM价值链
上游 OBU(车载单元)设备商:金溢科技/万集科技(毛利率<30%) 芯片设计:紫光国微(毛利率60%)
中游 RSU(路侧单元)集成商:皖通科技 写号平台:东信和平(SAAS模式)
下游 银行/高速集团(赚支付分润) 运营商(赚套餐订阅费)
结论:
ETC利润大头在设备替换(低门槛同质化竞争),eSIM利润在持续服务(运营商ARPU值提升+芯片授权)。
3. 政策风险不对称
ETC:
高度依赖政策:若取消高速免费通行政策,需求断崖(如2022年海南试点改革致ETC使用率降40%)。
eSIM:
政策从压制转向支持:国内运营商2025年重启试商用(联通已覆盖25省),央行文件提及“推动eSIM”(《金价新高》20250909)。 1
三、唯一可比点:电子化替代进程
指标 ETC替代人工收费 eSIM替代物理SIM卡
替代起点 2010年(日本首创) 2016年(苹果iPhone 7首发)
替代动能 政府降本(省人工成本+缓拥堵) 设备厂商创新(空间+防水需求)
完成周期 10年(2010-2020普及) 进行中(预计2030年70%渗透)
注:替代速度不可比——ETC靠行政力量10年普及,eSIM靠市场自然渗透需15+年。
四、结论:eSM是比ETC更优的增长赛道
空间维度:ETC≈300亿元(设备市场饱和),eSIM≈2000亿元(2030年芯片+服务)。
弹性维度:ETC龙头业绩峰值在2019年(万集科技净利润8亿→2025年3亿),eSIM龙头处于爆发前夜(紫光国微2025年eSIM收入预期翻倍)。 2
政策维度:ETC面临政策退坡风险,eSIM获全球运营商力推(降低SIM卡物流成本40%)。
切勿因“电子化”表象简单对标,eSM的成长性、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全面优于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