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比亚迪的四大问题

用户头像
震惊巴菲特三十年
 · 浙江  

$比亚迪(SZ002594)$ 本文主要探讨比亚迪这家企业的一些问题,欢迎各位讨论。

第一:高端化基因缺失(可以说是没有)

2020年7月12日,比亚迪旗舰车型汉上市,定价23-28万,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巅峰月销破3万。

2022年,比亚迪完成对腾势的90%控股,推出D9车型,销量火爆。

2022年底,仰望品牌成立,定位百万级别豪华车。

2023年6月,方程豹成立,定位个性化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

今天,汉唐车型经过多番降价,曾经让初代汉车主觉得对标34E的品牌力荡然无存,18万的价格都未必能撑住,销量也彻底破万。

腾势在D9之后出一款败一款,简直就是笑话。

仰望U8月销低于三位数。

方程豹开始推出20万以下的车型

与此同时,还积累了数万对比亚迪旗舰车型失望的老车主。

高端化的失败对比亚迪来说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因为比亚迪为了短期销量完全不在乎品牌打造,另一方面比亚迪也不懂高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车型E9。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这款车型,当初在比亚迪汉上市的时候,比亚迪竟然把汉直接就拿去当网约车了,这个行为造成了当时很多车主的不满,于是比亚迪把汉的前脸稍微变了变,取名D9,专做网约车市场。这个行为到现在都无法理解,当时的汉顶配28万,很多人都是买的顶配,要是到当时国产车没有能做到这一点的。就为了贪图那点销量,就是要把汉拿去做网约车,真是无语。

汉唐站稳25万,积累的客户就会成为腾势客户,腾势客户再成为仰望客户,这样高端就成了。然而汉唐被比亚迪自己亲手埋葬了。

比亚迪的高端化可能还会继续,还会有无数车型推出,但很难成功,这家公司没这个基因。

二:对规模的无脑追求

比亚迪的粉丝都觉得比亚迪是一家效率较高的公司。试问,怎么可能?管理规模越大效率越低这不是管理学常识吗?

比亚迪有100万员工,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业务,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工厂。比亚迪成立至今从未暂停过什么业务,而且什么业务成为时代浪潮比亚迪还要去做,导致业务越来越多。据小股东的闭门会透露,比亚迪还能做机器人,能造芯片。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云轨业务

这是一个给很多城市带来诸多伤害的东西,2026年的校招竟然还要招聘云轨的工作人员,招来干什么?你老王还有多少精力管?

我想问,没有一点边界吗?你真的什么都能做吗?就这么侮辱管理学吗?专注于两三样不行吗?

比亚迪股东总是以研发费为骄傲,恕我直言,无数个没用的业务要研发,无数个失败的车型要投入,庞大臃肿的研发团队,那点钱怎么够浪费?

三:凡事都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带来的隐忧

比亚迪这家公司总是说技术为王,他们觉得什么都能自己搞,所以比亚迪走的是垂直整合的路子,很多稍微核心的零部件都是自己开发的,这样做是有问题的。

举个例子:汽车电池

比亚迪汽车的电池都是自己的。曾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横空出世,一度领先业界。但你会发现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无论怎么领先,友商很少会用比亚迪的。那这就很麻烦了,因为比亚迪必须常年投入大量研发费来保证电池不落后,如果比亚迪电池落后了,销量很快就不行了,但技术领先却没用,因为人家不会用。其他的核心零部件也是如此,所以比亚迪必须要常年投入大量研发费,不投入就落后,落后销量就不行。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也有友商买比亚迪电池,确实有一小部分,但人家买回去都是把比亚迪电池放在最差的车型上,把宁德的放在高配上,间接的给比亚迪扣上低端的帽子。

而且比亚迪这么搞,汽车的终端销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旦比亚迪销量下滑,比亚迪整个公司全部部门业务都要跟着下滑,规模带来的反身性就表现得很明显。

四:对技术的蜜汁自信

比亚迪技术为上是值得赞扬的,也只得敬佩。但是,技术在这片地方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更不是决定性的东西。

首先,比亚迪虽然技术为上,也确实能搞出一点领先的东西,但都不是颠覆性的,都只是领先一点点,人家随便一家就跟上了。今天搞出刀片电池,明天别人就搞出个同款,今天搞出DMI,明天别人就搞出个类似的。再加上每年几十个车型、消费电子、电池、智能驾驶、云轨、储能光伏、机器人等等这么多板块需要投入研发,你搞得过来吗?

其次,汽车行业到现在,决定一款车的销量和技术有多大关系?我每次看那个仰望发布会都想笑,你这么多牛逼的技术给谁看?谁在乎?纯粹是自我欣赏。人家都开百万级别的车了,在乎的是技术吗?在乎的是情绪价值。

比亚迪技术为王是好的,但拜托你聚焦一下,找一个业务,真正搞出点颠覆的东西,不要总是搞点研发上的小聪明就窃窃自喜:我技术真好。

这么多友商毫无技术,车卖那么好,价格那么高,比亚迪你心理不痛吗?我都替你难受。

总体说比亚迪是一家优秀的公司,20万以下的汽车市场,比亚迪可以横着走。但是基于种种肉眼可见的原因,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也可能只能搞搞低端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