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周围很多奈雪的茶门店都关闭了,这当然一点也不意外,毕竟一天没多少订单,店员们都在聊天,这在奶茶界也算是模范雇主了。然而当我打开奈雪小程序,看到里面的几百块余额时,不由得非常担心哪天这些钱就打水漂了。实在是忍不住,咱今天也来分析一下奈雪这家烂公司,看看它还有没有机会起死回生,万一彭总两口子能听听咱的意见,说不定还能保住我这几百块钱余额。
从奈雪上市到现在,已经跌去了90%多的市值。二级市场现在对奈雪的看法有两个极端,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奈雪非常有投资价值,因为账上现金已经比市值高了,另一些人则认为现在门店都无法盈利,扭亏为盈无望,公司的现金早晚都被吞噬掉,公司基本没啥价值。
从2024年报的数据看,目前确实是账上现金大于市值了。我截了年报原图,2024年报的账上现金将近27亿RMB,但在我写文章的此时此刻,奈雪市值只有25亿港币。即便考虑负债,在剔除掉长期租赁负债后,剩余总负债也就不到12亿的样子,净现金还有10几个亿。
但现金充裕不代表公司有未来,关键还是得找到业务上的症结,尽快扭亏为盈。对于这一点,目前我不是很乐观。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年报上管理层对于未来怎么改革的描述。
总结下来,管理层开出的药方是:第一,拓展场景,别光下午茶的时候喝,午餐晚餐搭配着喝点,早上到公司提神也能喝一杯,其实就是多去一些以前没覆盖的位置开店,增加消费场景,从而提升收入。第二,拓展加盟店型,这其实是搭配着第一条来的,以前购物中心店的加盟门槛太高,符合要求的加盟商少,现在弄一些写字楼店、街边店,可以招揽更多加盟商,从而提升收入。
从这两条发展路径就能看出,管理层想的主要是怎么在短期快速提升收入,改善业绩指标。至于最本质的问题,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则一字未提。
要知道,您的门店之所以持续亏损,是因为您的奶茶卖得不好;您的奶茶之所以卖得不好,是因为性价比太低。以前在购物中心开店亏损,现在去写字楼、街边就能干得过竞争对手吗?在写字楼里争夺打工人早上的第一杯饮料,您能竞争过瑞幸吗?降低加盟门槛,多骗些加盟商,一时可以提升总部业绩,但如果加盟商普遍亏损,您在圈里的名声就更臭了呀,以后小老板们谁还敢跟您玩?
所以,如果奈雪按照现在管理层制定的规划走下去的话,大概率是没戏了,破产是早晚的事。当然,鉴于奶茶市场整体空间还在增长,外卖大战还给奶茶行业送大礼包,奈雪自己的现金储备又非常充裕,这个“早晚”很可能会是很久。但经营效率上的差距,从本质上决定了奈雪的未来不会有太大希望。
那么,奈雪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力挽狂澜、起死回生呢?我认为是有的,只不过经营思路上需要大刀阔斧地调整。
优化门店数量和质量、提升供应链水平,这些自不必说,但最重要的还是明确自身定位。当年喜茶、奈雪崛起的时候,价格是对标星巴克的,所以店面装修也是对标的,甚至奈雪还做了现场烘焙。这就导致奈雪的固定资产成本要远远高于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这些品牌,而后者基本只有一个几平米的操作台,几乎不会有任何座位,即便有也是占用商场空间摆几套桌椅罢了。
当年喜茶、奈雪的客单价是30+的,而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从创业那天起,想的就是卖10几块的奶茶。如今,中端的茶沪古还是卖10几块,但喜茶、奈雪已经被逼得降价到了20左右,不赔钱才是怪事。
如果我们回头看,当年喜茶、奈雪降价去抢中端市场,这个决策本身并没有错。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庞大市场,普通人的生意才是最大的那块蛋糕,做中低端才有希望成为行业巨头,做高端只能是“小而美”。当年有钱、有知名度的喜茶、奈雪,力争做中端,成为行业巨头,这是必然会做出的决策。
但如今,“结硬寨、打呆仗”的古茗已经势不可挡,供应链优势肉眼可见,奈雪自己的亏损也摆在眼前,或许是时候从战略上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该要什么了。
论产品,奈雪目前的饮料其实都还不错,我一直在喝,真心觉得至少比茶百道、沪上阿姨强上不少。论配餐,奈雪的烘焙产品远远胜过星巴克,价格还便宜,在国内奶茶品牌里可以说遥遥领先。论店面,奈雪的店面宽敞明亮,坐着也舒服,在里面吃喝聊天非常惬意,反正我觉得比星巴克昏昏沉沉、黑咕隆咚的风格强不少。
有这些优势,奈雪完全可以模仿星巴克,做中国的“第三空间”。谁说谈生意只能喝咖啡?那只是上一代人在国内经济薄弱时期产生的文化自卑。等以后咱们经济是全球老大了,外国人来中国谈生意,也得一人一杯霸气葡萄!
当然,做“第三空间”模式,客户受众面会小很多,市场规模有限,注定只能是个“小而美”的公司。但“小而美”总比“大而死”要好,不失为目前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现在奈雪卖的这些饮料,在店喝或者带走喝,口味几乎没有区别,那你设置这些座位有什么意义呢?对消费者来说,还不如没有座位的古茗买起来方便。更关键的是,你所有产品都和take away店没有区别,消费者当然是哪里便宜买哪里,甚至买杯古茗坐在你奈雪的店里喝,这其实就和星巴克面临的困境非常相似。
大家现在可能觉得星巴克的咖啡是偏向take away的,不像一些小资咖啡店,只能在店喝。但其实早年星巴克也是很注重咖啡文化和体验的,比如可以学习体验手冲咖啡等,甚至这就是它能在一众咖啡店里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后来用一次性纸杯、咖啡机,风格更偏向take away,其实是出于提升业绩的需要。但等瑞幸这种更高效率的take away店出来,成本高昂的星巴克在竞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未来,中国大部分主要卖咖啡的星巴克门店估计都得关门大吉,而那些主要卖座位的门店应该还可以比较舒服的活下去。
说回奈雪,如果奈雪能够开发一些仅适合在门店饮用的产品,并且口味出众、颜值爆表、成功出圈,那搭配它相当不错的烘焙,不就能实现彭总“闺蜜下午茶”的梦想了吗,咱得不忘初心啊!如果能够再多样些,让无论是商务接洽、闺蜜吐槽,还是朋友聚会、同事瞎聊,都能有适合的套餐,那并非没有机会从本就虚弱的星巴克身上再啃一块肉。
当然,这样的模式很考验店面选址,能支撑的商场必然不会太多。但想想现在这可怜的20多亿市值,别说万店了,能有千店盈利就行,要啥自行车啊!趁现在自己高端的形象还未尽毁,赶紧转型,别再往写字楼开店自毁形象了,把那些一天卖不出去几杯的店趁早关停,集中力量在高端人流密集的地方弄几个旗舰店,拿出创业的心态来,打造几个在店饮用的爆品,让店里先坐满人再说。这一套下来,或许还有点活下去的机会。
然并卵。自古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次创业易、二次创业难。已经成功过一次的创始人,还会愿意创第二次业、受第二次苦吗?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