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股中几家大市值的 SaaS 公司——Salesforce(CRM)、Adobe(ADBE)、ServiceNow(NOW)——股价都出现了显著回调。
这些公司曾是美股长牛的核心板块之一,代表着高质量现金流和稳定增长。但过去一年,它们的增长曲线明显放缓,背后原因并不只是估值压力,而是一个更根本的变化:AI 正在重构整个软件行业。
传统 SaaS 的模式建立在“人+流程”的效率提升上,而生成式 AI 把“智能+内容”直接嵌入业务流中,削弱了原有平台的价值。
AI 不仅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侵蚀它们的定价逻辑和产品壁垒。CRM 的客户管理、ADBE 的创意设计、NOW 的流程自动化,都在被 AI 模型重新定义。
与此同时,内容行业也在被重构。
假期爆火的 Sora 2 代表了另一种范式转移:AI 原生内容平台正颠覆传统广告、创意、视频制作乃至营销产业的商业模式。
过去需要成百上千家创意公司、广告代理才能完成的内容,如今一个模型就能完成,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这种背景下,SaaS 公司过去享有的“高估值溢价”正在被稀释。
以 OpenAI 为例——公司今年预计收入 120~130 亿美元,按美股乐观的 20~30 倍 PS(市销率) 来看,完全可以支撑其 2024 年融资时 约 3000 亿美元估值。
考虑到收入增长速度远超传统 SaaS,目前市场估值已逼近 5000 亿美元,说明投资人普遍预期其 2026 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周基本忽略了一个信号:
据报道,OpenAI 在今年上半年烧掉了 25 亿美元现金,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算力开支。
而就在几周前,公司正考虑再向英伟达融资 1000 亿美元——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投入只是“小试牛刀”。
这笔资金更多是为了提前锁定算力资源,进一步形成“AI 时代的算力垄断”,同时加速自身在 AGI(通用人工智能) 的进展。
英伟达 CEO 黄仁勋此前就表示,他认为 OpenAI 最终可能成为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其他科技巨头(Mag 7)都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他们必须用更强大的 GPU 引擎、更先进的算法栈来维持竞争优势。
这已经不仅仅是“算法优化”的问题,而是进入了算力与资本的军备竞赛阶段——就像传统战争中“导弹 vs 火箭弹”的差距。
最终,这场 AI 战争将主要在 Mag 8 巨头之间展开:
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特斯拉、英伟达,再加一个OpenAI。
它们掌握着数据、用户、算力、算法与资金,而创业公司能否进入这一圈层,门票正变得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