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25年9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用户头像
千上万下斋
 · 上海  

我们搞口述历史的,讲究的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一纸文书里读出千军万马。诸位看官手上这份金禾实业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编号“2025-002”,写于共和国七十六年(即公元2025年)秋。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什么记录表,这分明就是金禾这家公司,在自家历史的小小“三峡”里,贴出来的一份“安民告示”。

要知道,写这份“告示”的时候,那光景可不太好。业绩滑坡,股价跳水,市场里的小股东、大掌柜们,那真是“愁云惨雾万里凝”。所以你看,这沟通会搞的是“线上集体接待”,说白了,就是把一肚子怨气的“债主们”拉个大群,由当家的(管理层是也)统一出来“训话”和“请罪”。大家问的呢,也无非是“钱袋子瘪了咋办”、“画的饼何时能吃”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实在问题。这局面,史书上叫“内外交困”,搁一个公司身上,就叫“周期下行与转型阵痛”了。

那么,这家金禾公司的当家们,是如何在这风雨飘摇中稳住阵脚的呢?他们祭出了两杆大旗,一套“组合拳”,咱们慢慢拆解。

第一杆旗,叫“死守祖宗田”。
这“祖宗田”,便是他们吃饭的老本行——三氯蔗糖、安赛蜜这些个往吃食里搁的甜味剂。当家的说了,我们有“产业链一体化”的独门绝技,还有“压成本”的看家本领。这话的弦外之音,看官们要听明白:“纵是天下大乱,价格杀得血流成河,俺们也是那个能靠吃糠咽菜活到最后、收拾残局的狠角色。” 他们笃信,只要人类这张嘴还戒不掉那点“甜头”,这片“祖宗田”就旱不死。这在战略上,叫做“压舱石”,搁在古代打仗,这就是“粮草大营”,轻易动不得。

第二杆旗,叫“远征新大陆”。
光守着几亩薄田,终究是“小农思想”,成不了大气候。所以,金禾的当家们,眼睛是望着“诗和远方”的。这个“远方”,可就不是“嘴巴里那点事”了,而是“先进制造”——什么泛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解液添加剂。这些名头,听着就“洋气”,也玄乎。

这帮当家的,就把这块业务吹成了“第二增长曲线”,是能让金禾“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的“发动机”。当然,他们也老实交代,这玩意儿前期老鼻子烧钱了(所谓固定资产折旧、人工成本分摊是也),眼下还是个赔钱的货。不过在他们嘴里,这不叫赔,叫“战略性投资”,是黎明前的黑暗。这套说辞,史不绝书,历代“变法者”开头都是这么讲的。

搞我们这行的,就得有从故纸堆里发现“惊天秘密”的本事。这份“告示”里,有几处细节,那真是“魔鬼在焉”,值得咱们拿着放大镜细细品味。

其一,业绩触底的“秋波”。当家的说,“二季度末已企稳回暖”。这话就说得极有水平,既没打包票,又给了个媚眼,让你去猜。这是在告诉市场:“别再砸了,再砸就砸到铁底了!”至于是不是铁底,那就看三个月后的下一份财报,历史终会给出答案。

其二,新项目兑现的“军令状”。关于那个电子级双氧水,人家给出了“2026年初达到设计产能”的明确时间表。这就不是画饼了,是立下了“军令状”。到时候兑现不了,那可是要“提头来见”的。咱们小百姓,就把这日子记在小本本上,等着“秋后算账”。

其三,转型代价的“老实话”。他们坦白承认,新项目短期内是在拖累整体效益。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壮劳力(老业务)挣的钱,都拿去给小儿子(新业务)读书、娶媳妇了,家里日子自然过得紧巴巴。这是句大实话,也是转型的必然代价,没啥可避讳的。

其四,“卖铲子”的精明。看官们请注意,在那个叫LiFSI的新能源材料上,金禾不直接去做下游成品,而是先做上游的关键原料。这个算盘打得可太精了。这叫“淘金不如卖水,开矿不如卖铲”。任你下游技术路线打出狗脑子来,都得从我这儿买“铲子”。这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智慧,高明!

“告示”上写的,都是场面话。那当家人关起门来,真正发愁的是什么呢?依我这个“史外之人”看,至少有三件。

第一愁,叫“青黄不接”。老引擎眼看要熄火,新引擎还在“吭哧吭哧”地冒黑烟,中间这个空档期,是最要命的。这就好比当年大清朝,八旗兵不能打了,新军还没练出来,那不是谁都能来踩一脚?这个空窗期有多久,当家的心里也没底,市场的耐心又有多少呢?此乃悬在头顶的第一柄剑。

第二愁,叫“身份转换”。以前在甜味剂那个小池塘里,金禾是说一不二的“龙王爷”。如今跳进半导体、新能源这个大江大海,它就是个“新来的”,得对下游那些大客户点头哈腰,求人家给个“准入证”。这种从“爷”到“孙子”的转变,可不是每个“遗老”都能适应的。 人家的“认证”拿不下来,你再好的东西也只能烂在自家仓库里。

第三愁,叫“内外平衡”。股东们指着鼻子问:“凭啥给管理层18块的低价股权?”这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这江山,到底是你们家的,还是我们这些‘股东'的?”当家的回答得滴水不漏,说是为了“利益共享”。可说到底,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是拿钱回购安抚“老臣”(现有股东),还是拿钱去赏赐“新贵”(核心团队)?这一碗水,端起来可太烫手了。

读完这份记录,我的感受是:金禾实业正在进行一场痛苦但必要的蜕变。

从传统的甜味剂龙头向新材料平台型公司转型,这个方向是对的。泛半导体国产替代、新能源材料爆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大趋势。金禾有技术积累,有资金实力,有产业化经验,确实有机会在新赛道上分一杯羹。

但转型的路从来都不好走。投资者需要忍受旧业务周期下行的痛苦,还要承受新业务投产初期的亏损拖累。而且,新业务什么时候能真正贡献利润,能贡献多少,现在都还是未知数。

如果你相信产业链一体化的底层逻辑,如果你对泛半导体国产替代的故事有信心,如果你认为金禾管理层有足够的执行能力,那么现在这个估值确实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金禾的未来,是能冲出三峡,见到“一马平川”,还是会触礁沉没,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这份记录表给不了答案。历史,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它只把困惑与笃定,都摆在了你我这些“后来人”的面前,让我们自己去做那个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