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晶晶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在打通农村消费堵点、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方面,各地农商银行通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以惠民、便民、利民、亲民的金融举措激发消费潜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近期,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号召,聚焦不同客群的消费需求,深化线上线下服务场景融合,让金融服务既“惠民生”又“促循环”;蓬莱农商银行聚焦消费场景、便捷申贷、政策优惠等维度,结合手机银行、移动金融服务、线下合作商户等渠道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综合施策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山西农商银行系统紧扣住房、汽车、文旅等多元消费场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激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金融场景延伸至“吃住行游娱购”“文化消费”等多类场景。
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对地方政府而言,除了财政补贴外,还可通过哪些金融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涂颖清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地方政府来说,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不能只靠财政补贴,更要靠金融政策“组合拳”,打通供需堵点,构建可持续的农村消费生态。关键要聚焦“扩供给、降风险、拓场景、强基础”四个维度,让各项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第一,靠信贷支持打通融资堵点。一方面,推出定向低息贷款。联合地方银行、农信社推出“乡村振兴消费贷”,专门针对家电下乡、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这些大宗消费,提供低息或者贴息贷款,利率比市场水平低2—3个百分点,直接降低农户的购车、购家电成本。另一方面,创新抵押模式。探索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机具这些农村特色资产做抵押,发放贷款。同时结合央行普惠金融政策,适当放宽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让金融机构敢放贷。
第二,靠保险保障化解风险顾虑。一是推广“信贷+保险”联动模式。把农业保险、消费信贷保险引进来,给农户的贷款做违约保障,减轻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拿出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对涉农消费贷款出现的损失,给予最高50%的补偿,这样能大大调动金融机构投放农村消费贷款的意愿。
第三,靠场景创新激发消费动能。一方面,推动“金融+产业”融合。结合当地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开发场景化金融产品,比如“民宿装修贷”“电商备货贷”。让钱“进村”、村“出圈”。另一方面,培育消费金融生态。支持农村合作社和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生产贷+消费贷”一体化服务,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闭环,让农户既能靠贷款搞好生产,也有能力消费。
第四,靠数字化金融提升服务渗透。一方面,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依托农村电商平台、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线上申请+秒批秒贷”服务。截至2024年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亿,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建立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把农户的补贴发放记录、土地流转信息、电商交易数据整合起来,搭建专门的农村信用模型,破解传统征信在农村“用不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