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破局 以实干担当赋能高质量发展

用户头像
中国经济时报
 · 北京  

东源农商银行将始终牢记“服务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初心,以实干为底色,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服务实体不偏离、风险防控不松懈、队伍建设不放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作风,推动东源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徐春培

在金融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交汇点上,地方性金融机构如何找准定位、破局发展?广东东源农商银行以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实干担当,做人民最信赖的本土银行的实践,给出了一份金融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的满意答卷。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东源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中宁进行了专访,探索扎根县域的农商银行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将“服务实体”的初心转化为“与地方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以优质金融服务涵养“源头活水”

中国经济时报:您的职业履历跨越监管机构与农信系统,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到台山市联社、开平农商银行、四会农商银行,现在到东源农商银行。这段经历对您当前的工作理念有何影响?您对东源农商银行的发展定位和战略方向有怎样的思考?

陈中宁:回顾二十多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我最深的体会是“服务”二字。早期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工作,让我更系统地理解金融监管的逻辑——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脱离了实体,金融便成了无源之水。进入农信系统后,从台山市联社到开平农商银行、四会农商银行、东源农商银行,通过始终扎根基层,与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打交道,更真切体会到了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这些经历让我形成了两个核心认知:一是党建引领是破解金融服务难题的关键抓手,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支农支小”的初心使命;二是金融机构必须坚持“立足本土、服务地方”的定位,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自身才有发展空间。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小微企业支持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广东省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资源向县域、乡村倾斜。东源农商银行作为扎根县域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小微、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核心使命。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东源农商银行必须主动融入大局,通过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找准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切入点、着力点,这是我们破局的关键,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与业务有机结合——党建的“根”与“魂”

中国经济时报:您多次提到“党建引领”。在具体实践中,东源农商银行是如何将党建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的?

陈中宁: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推动业务发展的“红色引擎”。东源农商银行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理念,将支部党建与业务考核挂钩。例如,我们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推动政银村合作共建,通过金融特派员进村入户,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围绕农村普惠金融户户通工程,推进“一支部、一体机、一特派、一平台、一授信”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五大行动,构建“村村通政务+户户通金融”的乡村服务格局。另外,在信用村建设中,通过“整村授信”模式,将党建共建与信用评价结合,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也让更多农户、小微经营主体获得了无抵押、低利率的信贷支持。2025年8月末,全行普惠型信贷规模占比达到78.38%。

这些举措不是“虚功”,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党建是“根”与“魂”,通过党建引领增强团队凝聚力,深度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一方面,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带动全员担当;另一方面,以作风建设检验党建实效,中层以上干部以身作则,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形成“头雁效应”,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深耕本土的自觉行动,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延伸到乡村振兴一线,让党建与业务在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深度融合,将党建引领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金融支持。

以实干担当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之根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以来,东源农商银行在推动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有哪些亮点?

陈中宁:金融的价值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今年以来,东源农商银行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精准发力,用金融“活水”浇灌实体之根。

从数据看,截至8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77.68亿元,较年初增长5.18%。制造业、绿色信贷、科技企业、普惠经营性贷款分别较年初增加4.33亿元、1.15亿元、1.06亿元、1.84亿元;经营类贷款增加6.73亿元。

制造业贷款增速显著,聚焦县域“1+3”产业集群,深化“链式服务”,打造覆盖“建厂贷”“设备贷”“订单贷”的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29%。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成功落地全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转型金融贷款余额达7969万元;同时积极支持重点文旅项目,文化和旅游产业贷款同比增长53.19%,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18.21%。科技金融精准赋能,依托银企对接机制,今年以来,已组织举办4场专项对接会,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实现同比增长174.59%。

普惠金融服务扩面,以“户户通”工程为抓手,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累计走访并录入“粤信服”平台1.82万户经营主体,授信16.40亿元,放款16.28亿元,有效覆盖小微企业和农户等群体,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8.82亿元,同比增长28.83%。养老金融实现“零的突破”,创新推出“康养贷”专项产品,发放首笔1700万元养老机器人企业贷款,助力区域银发经济从“传统服务”向“智慧驱动”跃升。此外,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房地产贷款总量与占比“双降”,经营性贷款同比增加9.39亿元。

这些实践,既是响应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也是落实广东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始终认为,只有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农商银行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经济时报:展望未来,东源农商银行在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有哪些规划?

陈中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服务质效”与“风险可控”的平衡。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将党建融入公司治理、业务流程和员工管理。

第二,立足支农支小定位,加快特色业务产品的创新,持续优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好重组纾困等政策工具,切实加强贷款风险管控,严守“爆雷”底线;全力做好表内外不良贷款清收,确保完成今年“双降”任务。

东源农商银行将始终牢记“服务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初心,以实干为底色,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服务实体不偏离、风险防控不松懈、队伍建设不放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作风,推动东源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