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如何给股票定价

用户头像
我爱安全边际
 · 上海  

散户的行为,和绝大多数人理解的喜欢追涨杀跌,完全不同
1. 散户并不是喜欢买持续上涨的票,反而是喜欢买没怎么涨或者下跌的票。
2. 股价持续上涨过程中,散户往往不怎么参与,而是在回调过程中积极参与

这其实就是锚定效应在股市中的体现。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最开始是作为研究心理现象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决策或定量估计时易受初始信息(锚点)影响,导致后续判断产生偏差。后来成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锚定效应的核心逻辑是先入为主的信息会成为我们判断的参照物,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很难脱离初始信息的影响,即使这个初始信息本身并不合理,也会干扰我们对真实价值的判断。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

你去服装店买外套,店员首先拿出一件标价1万元的款式,你觉得太贵。

接着店员拿出另一件标价800元的外套,你会突然觉得很划算,但实际上,这件外套本身可能只值300元。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因为你把第一件衣服的1万元作为最初的“锚点”,它拉高了你对合理价格的判断,让后续的800元显得更具吸引力,而你忽略了外套本身的实际价值(如面料、做工成本)可能连300元都不值。

【锚定效应在股市中】

我们拿股市举两个例子。

就像笔者的《A股已到6000点》:前些年股市创下的最高点6124点股民判断当下股市是否过热,往往以此为锚。但实际上,近年来,上证指数的ROE不断下降,2025年ROE大约为2007年的0.46 (= 9.25% / 19.91%)。考虑到2007ROE异常增加,沿用2006年的ROE13.65%,则为0.67 (= 9.25% / 13.65%)。ROE下降,PE也相应下降,从而上证指数的点位也理应下降。换而言之,买的东西质量变差了,买的价格自然也要下降。4103点 = 6124*0.67,而不再是股民锚定的6124点。

另一个例子。

你关注一只股票,第一次看到它的价格是30元/股,后来股价跌到25元/股,你又冲动了,觉得已经跌了5元,很便宜了,可以抄底了,结果不出意外抄在了半山腰。

因为你锚定了30元,把30元作为评判这只股票的最初锚点,如果这只股票的合理估值其实只有20元,那30元的锚点就误导了你,你以为的低价,其实仍高于真实价值,你理解的半山腰甚至山底,其实是才从山顶下来一步。盲目买入可能会继续亏损,很多投资者往往就是被最初看到的股价“锚点”束缚了判断。

以当年新希望套牢散户的真实案例为例

1. 股价从5块多一路涨到33的过程中,压根就没有散户入场,反而是散户不断卖出(股东人数减少)

2. 从33回调到27的过程中,第一波散户入场。

3. 从27再一路涨到40的过程中散户都没有入场。

4. 从40开始下跌,一路跌到22的过程中散户大幅入场(股东人数大增)。

5. 随后三个月股价从22反弹到26,部分买入的散户解套后聪明地跑了。

6. 最后一路跌到11块,散户全方面入场,机构派发完毕,只剩下散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画外音:“5年,整整5年了,你知道我这5年是怎么过过来的吗?!”

股价的最高点40元,成了散户心中的锚,一切买入以此唯马首是瞻。

因此,机构的行为采用了和散户完全不同的模式:
1. 有利好就一直拉,越拉利好越多;等再出利好却不涨了,往往就是派发开始了。
2. 有利空就一直卖,如果散户参与的多,就利用大盘制造反弹吸引散户接货;如果没有散户参与,就一直跌,跌到散户参与为止

当下火热的上海建工是否就有机构的影子?连续涨停后,立马跌停,然后继续跌…

综上,如果价值投资者没有自己心中的锚(估值方法),那必将和散户一样,接盘在高位,然后在风中凌乱。

注:文中引用了@b_ing 的文章,但加入了锚定效应的解释。

@今日话题

$新希望(SZ000876)$ $上海建工(SH600170)$

2025-9-19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