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莆股份与比亚迪开启10倍合作300632

用户头像
光莆22块见第一波
 · 上海  

比亚迪光莆股份的技术合作围绕智能驾驶、车载电子及新能源材料展开,形成了从传感器硬件到算法协同的深度技术绑定,具体技术亮点如下#固态电池产业链关注度陡增# #机器人概念继续飙涨# #医药#
一、智能驾驶传感器核心技术突破
1. VCSEL+SPAD阵列模块的颠覆性创新
光莆股份为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提供的TOF(飞行时间)传感器,采用**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阵列)**技术方案,实现了以下技术突破:
• 探测性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在1550nm波段下有效探测距离达300米,与Luminar的IRIS系列(320米)接近;角分辨率达到0.1°,优于禾赛AT512(0.2°)和速腾M1(0.15°)。
• 抗干扰能力行业领先:通过940nm/1550nm双波段融合设计,在强阳光(>100,000 lux)环境下信噪比提升40%,满足ISO 26262车规级可靠性标准。
• 成本优势重塑行业格局:国产化后单价压至1200元/套,仅为Luminar同类方案(约4000元)的1/3,甚至低于速腾聚创(约1800元)。通过将车规级TOF模块与座舱DMS系统捆绑销售,单套方案价格压至800元仍能保持45%毛利率。
2. 算法协同与数据反哺
双方合作突破传统硬件供应模式,光莆股份的TOF点云数据直接参与比亚迪ADS 3.0智驾算法训练,提升障碍物识别模型的精度和实时性。这种“硬件反哺算法”的模式,使光莆从单纯供应商升级为“智驾数据协同方”,形成技术壁垒。
3. 量产能力与车规验证
• 产能保障:比亚迪DMI 5.0全系车型锁定光莆未来三年270万套TOF传感器产能,2025年预计交付90万套,贡献约0.9亿元营收。
• 可靠性认证:模块通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的EMC/振动/高低温循环测试,获得TÜV南德ASIL-B功能安全认证,并通过ISO 16750-3车规级环境可靠性测试。
二、车载电子材料与工艺革新
1. FPC柔性线路板的高可靠性应用
光莆股份为比亚迪提供的FPC(柔性印刷电路板)采用真空蚀刻工艺和钢片接地阻值稳定性控制技术,具有以下特性:
• 轻量化与高适配性:厚度薄至50μm,重量比传统PCB降低70%,适配车载电子小型化需求,已应用于比亚迪车内控制系统、显示系统。
• 信号传输稳定性:阻抗控制精度达±5%,满足ADAS系统高速数据传输要求,良率超过99.5%。
2. MiniLED车载背光模组的显示革命
• 技术优势:光莆的MiniLED柔性载板FPC采用微米级线路设计,像素密度达P0.9,对比度超过100,000:1,功耗比传统LCD降低40%,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高端车型智能座舱。
• 量产进展:2023年下半年启动大批量生产,目前月产能达50万片,支撑比亚迪智能座舱显示技术升级。
三、新能源材料的战略协同
1. 复合集流体材料的技术突破
光莆股份开发的复合铜箔/铝箔已送样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技术指标如下:
• 性能参数:均匀性控制在±10%、剥离强度超200MPa、方阻≤23mΩ,采用无铬环保工艺,高温循环中铜层稳定性优于同业。
• 轻量化价值:复合铝箔可使电池包重量降低15%,直接响应比亚迪DM-i混动平台对轻量化材料的迫切需求。
• 验证进展:2025年7月完成首轮验证,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得小批量订单,若通过认证,2026年有望实现10亿元级营收增量。
2. 半导体封装测试的产能升级
通过“半导体光电传感器件集成封测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光莆股份建成月产能40KK的自动化产线,良率提升至95%以上,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30%-40%,直接支撑比亚迪传感器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四、技术协同的战略价值
1. 产业链垂直整合效应
双方合作覆盖“芯片设计-模组集成-算法训练-量产交付”全链条:
• 光莆的技术壁垒:在ToF领域累计申请专利127项(授权68项),主导起草《车载激光雷达用VCSEL器件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形成从芯片到模组的全链条专利布局。
• 比亚迪的场景反哺:通过量产车型数据反馈,推动光莆传感器迭代升级,例如将dToF技术从第二代(0.15°角分辨率)快速迭代至第三代(0.1°角分辨率)。
2. 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力
• 价格优势:光莆的国产化方案使比亚迪智驾系统成本降低60%以上,支撑其“智驾平权”战略,将L2+级智驾下探至20万元级车型。
• 供应链安全:通过马来西亚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光莆构建全球化产能布局,规避贸易壁垒的同时,保障比亚迪海外市场拓展的零部件供应。
3. 技术协同的未来延伸
双方已启动下一代车载传感器联合研发,目标包括:
• 更高精度的ToF传感器:探测距离提升至400米,角分辨率突破0.05°,适配L4级自动驾驶需求。
• 固态电池用复合集流体:针对比亚迪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开发耐高温(>300℃)、高离子导通率的复合集流体材料,计划2027年量产。
五、行业影响与标杆意义
光莆与比亚迪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硬件代工”向“技术共创”的转型:
• 技术自主化:通过国产化传感器和材料替代,打破海外厂商在高端智驾领域的垄断,例如光莆的TOF方案使比亚迪智驾系统成本较采用Luminar方案降低70%。
• 生态共建:双方联合实验室模式为行业提供范本,例如用TOF点云数据训练智驾算法,这种“硬件+数据”的协同创新,正在重塑汽车供应链的价值分配逻辑。
总结
比亚迪与光莆股份的技术合作以成本控制为基础、性能突破为核心、数据协同为壁垒,形成了从传感器硬件到新能源材料的全链条技术绑定。这种合作不仅支撑了比亚迪“智驾平权”和“电池革命”的战略落地,更通过技术协同创新,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建立了差异化优势。随着复合集流体、下一代传感器等项目的推进,双方合作有望在2026-2027年迎来新的爆发期,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