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散户A和巴菲特一起买了可口可乐

用户头像
价值投资有规律
 · 湖北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在能力圈范围内,耐心等待安全边际足够的投资机会,长期持有享受复利的力量,才是投资正道啊”

时间回到1988年。在这前一年,也就是1987年的10月19日,标普500单日暴跌20.47%,道琼斯指数单日下跌22.6%,史称 “黑色星期一”。

在这场股灾之中,可口可乐股价下跌接近30%。百事可乐也挑起了装瓶商之间的矛盾,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因素导致可口可乐的股价在当年(1988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股价PE 18倍左右。当时可口可乐的营收近80亿美金,毛利率近60%,净利率12%以上,ROE超过30%。

这引起了老巴的注意。老巴在7岁时就通过祖父的杂货店接触可口可乐,那时他以25美分的价格买入6罐一箱的可口可乐,然后以每罐5美分的价格出售,这让他很早就深刻认识到可口可乐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这种具有无味觉记忆特性的东西,具备成瘾性、高频消费的特征。同时,在这之前的1985年,"新可乐"事件(可口可乐为了应对竞争更改了新的配方,但消费者不买账,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议和抵制活动)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也让老巴进一步深刻理解到,可口可乐拥有极高的的用户忠诚度和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当时在传奇CEO郭思达 “全球化思维 + 本土化执行” 的战略框架引领下,可口可乐推行3A【买得到 (Available,主要是渠道的问题,尽量保证即使在小地方也能买到)、买得起 (Acceptable,制定适中的价格)、乐得买 (Affordable,能传递美国文化,让人乐于购买并视为时髦)】策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海外业务已经占比超过60%,即使有竞争对手百事可乐虎视眈眈,但可口可乐的市占率是百事的2倍,行业格局基本稳定,同时海外市场空间广阔。

如果粗略估算内在价值,按照1987年9.6亿净利润,此后10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再之后保持5%的增长速度,按照8%(瞎拍的)的贴现率,则1988年可口可乐的内在估值为700多亿。而当时可口可乐的市值不到150亿,所以安全边际足够大。

在这种情况下,老巴开始大举买入可口可乐,持仓总价值12.99亿,占股8.8%,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1988年伯克希尔年报中,巴菲特首次公开解释投资可口可乐的逻辑,引用彼得·林奇的观点:“我们与那些急于卖出表现良好股票的人相反,更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他反思自己过去52年因过度谨慎未投资可口可乐的失误,称“终于将大脑与眼睛连接起来”。

股神大举买入的消息终于走漏风声,给了无数股民信心,股价也随之上涨,交易大厅里散户A(入市资金100w,投资信条:趋势交易,消息面驱动)常年追踪K线,发现了MACD金叉,同时又有股神背书,就半仓杀入,成本比老巴高20%左右。

在1989年4月24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又谈到了品牌护城河:明确可口可乐的全球心智占有率,称“即便替代品更好喝,也无法撼动其地位”,并以1985年新可乐配方失败的案例佐证。自曝从每日饮用5罐百事可乐转向可口可乐,称“投资后必须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也高度评价CEO罗伯特·戈伊苏埃塔的战略改革,称其“将营销与财务能力调和到极致,是天赐股东之福”。

股神的讲话,进一步增强了散户A的持股信心,股价上涨10%。散户A非常认可股神的逻辑,可口可乐的未来一定会无比光明,于是,他又进一步加仓了,剩下的半仓全部买入(持仓市值:110万)。

1991年在致股东信及公开访谈中,巴菲特在分析可口可乐的定价权时提到:“如果全球每瓶可乐提价1美分,税前利润将增加20亿美元。这种提价能力不会因市场关闭而消失。”

接下来的几年,股价(复权,以下同)一直上涨,买入后半年,散户A就盈利50%(持仓市值:150万),按照他的交易法则,见好就收,立即卖出获利。但是让他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股神没有卖出哪怕一股确保收益,反而还加仓了。

此后三年,可口可乐翻了3倍。

1993年,巴菲特以可口可乐为例,引申出格雷厄姆“短期看,股市是投票机;长期看,股市是称重器”的话语。

1995年5月1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老巴将可口可乐作为投资决策的“准绳”,称“任何新投资必须比增持可口可乐更具吸引力”。他强调轻资产模式和定价权,认为每罐提价1美分即可带来数十亿美元利润增长。

虽然没理解股神只买不卖的操作,但是之前跟着股神赚钱的经历,让散户A成为了老巴的“忠粉”。尤其是这次老巴发言后,可口可乐的股价又继续创了新高,散户A看的心痒痒,决定再次全仓冲进去,追随老巴的步伐。这次他稍微有点理解长期持有的魅力了,决定拿着不动。

时间来到1997年,可口可乐的净利润迎来新的高峰至41.29亿美元包含约10亿美元的一次性收益(如出售装瓶业务股份),市盈率也高达50倍。

1997年,巴菲特认为研究消费股最重要的是产品在消费者意识中的份额,以可口可乐为例,提到二战时艾森豪威尔将军希望全球作战的美国士兵能轻易拿到可口可乐。

散户A也因为坚定持仓,在可口可乐股价持续创新高的过程中,第一次体验到了翻倍的收益(持仓市值:220万)。

这一年,可口可乐的传奇CEO郭思达因患癌离世,他的副手道格拉斯・艾华士上任,采取更加激进的品牌扩张战略:推出超 200 个细分品牌。

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老巴明确表示:“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他进一步以可口可乐为例,强调其商业模式和护城河足以穿越周期,即使市场暂停交易,长期持有仍能通过企业内生增长和分红获利。

当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加上1997年的高基数(出售瓶装厂获利10亿),可口可乐的净利润出现显著下滑,股价也开始迎来戴维斯双杀。

散户A已经获利丰厚,在股价下跌了15%之后,他担心获利会吐出来,清仓所有可口可乐的股票(持仓市值:187万)。基于基本面的分析(是的,跟随老巴这么几年,散户A也开始研究基本面了),公司管理层变更、战略不清晰、利润下滑,是该卖出了,所以他十分不能理解,为什么股神还没有卖。同时,当时正值互联网热潮,散户A觉得随便一个.com公司的成长空间比可口可乐会大很多,很多公司三个月就翻倍了,这次他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坚定,全仓买入了互联网股票。

1999 年在艾华士激进并购策略下,可口可乐以 157 亿美元收购桂格燕麦公司(含佳得乐品牌),但因整合失败于 2001 年以 3 亿美元低价出售,直接造成 154 亿美元商誉减值,这一决策被巴菲特称为 “灾难级错误”,暴露了管理层对战略连贯性的破坏。

1999年,在伯克希尔年会上,巴菲特表示,可口可乐的盈利受到美元走强的影响,但认为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偏爱会促进其产品发展,还称在世界上的大公司中,很难找到比可口可乐更好的公司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可口可乐继续下跌了30%,而散户A获利丰厚,在互联网股票上盈利50%(持仓市值:280万),虽然,他也没搞懂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但那又如何呢,他认可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即使还不能理解这些互联网公司未来究竟如何盈利),只要踩对了大趋势就可以,同时资金有共识,那就可以获利。这次,他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股神...

在接下来的8年中,可口可乐股价最高下跌了45%,股神的资产接近缩水一半。

2001年,巴菲特在《财富》杂志上发表文章《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再次提到与可口可乐相关的“投票机和称重器”理论。

散户A也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中,亏损了20%清仓离场(持仓市值:150万)还好,比股神亏的还少些,他这样安慰自己。

2000 年,老巴联合其他董事罢免时任艾华士,终结 “超级 CEO” 时代。其后,可口可乐经历了内部权力斗争、CEO数次更迭。

在这期间,巴菲特一股也没卖。

直到2006年,可口可乐逐步实现了健康化转型、剥离了瓶装业务、实现了全品类扩张,进一步稳固了行业老大的地位。

这一年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提问“为何未在1998年可口可乐市盈率高达50倍时卖出股票”,老巴回应:“我假设交易所关闭五年后重新开放,仍会持有可口可乐。因为企业基本面(如品牌护城河、稳定现金流、全球化能力)的长期价值比短期市场波动更重要” 。同时也承认高估值的误判:他坦言1998年可口可乐的估值确实过高(“那是一个愚蠢的价格”)。

散户A在互联网泡沫中受伤之后,他对投资的理解又得到了进化,投资一定要在认知圈,不懂不碰。从第一次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到现在已经多年,作为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散户A和股神一样每天不喝五罐可乐就睡不着,并且看到可口可乐的盈利能力一直都比较稳定(毛利率常年维持在60%以上,净利率维持在20%以上,ROE维持在40%左右),他也认识到可口可乐商业模式的强大之处。

2006年,可口可乐的股价开始逐渐上扬,但此时估值也仅有20多倍PE,股神也说过,以合理价格买进伟大企业。散户A掐指一算,内在价值至少是现在的一倍,安全边际足够(是的,散户A的投资能力又进化了,开始重视安全边际了)。于是,全仓买进,准备长期持有,坐享分红。

2006到2007年,散户A获利近20%(持仓市值:180万)。这次,他不想获利卖出再去买其他不懂的。不懂不碰,已经成为了散户A的投资准则。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散户A的盈利全部回吐了,账户出现亏损(持仓市值:130万)。这次,他不再想着慌忙割肉,因为他知道,可口可乐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作为一个长期股东,内在价值可以支撑,哪怕是仅分红也是不错的收益。

可惜在于,已经全仓买入,没有资金再继续加仓。他问老段,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老段回:跟你有什么关系(是的,只要是好公司,没有闲散资金就继续持有就好,股价下跌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在金融危机逐渐消散后,可口可乐的市值也稳定上扬。随着可口可乐股价的逐步攀升,散户A的资产也得以回升。

2016 年将中国瓶装业务授权给中粮、太古,轻资产模式确立,成为品牌转型标杆。可口可乐的浓缩液销售毛利率达90%以上, 品牌授权费为瓶装厂销售额的3-5%,并且能够获得装瓶商的股权收益。

2018 年,可口可乐收购 Costa 咖啡,2021 年收购 BodyArmor,非碳酸饮料占比从 30% 升至 45%。

2022年,老巴在致股东信中对比了可口可乐的分红增长,认为这种稳定的股息增长“像生日一样确定无疑”。

2024年,在致股东信中,老巴表示可口可乐是“世界永恒的必需品”之一,和美国运通的核心产品“四处旅行”,遍布全球,并且现金流稳定。

这一年,可口可乐营收增长 6%,净利润 107 亿美元,市值突破 2600 亿美元。

2025年,老巴在股东大会上幽默表示“我的四分之一热量来自可口可乐”,暗指对其商业模式的信任;还提到可口可乐通过品牌心智垄断、供应链壁垒和定价权构建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且管理层没有追逐短期市场热点,而是持续投资于品牌和全球渗透率。

坐在台下的散户A感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在能力圈范围内,耐心等待安全边际足够的投资机会,长期持有享受复利的力量,才是投资正道啊!

此时,散户A的持仓市值是540万。

老巴的持仓市值是380亿。

【注:本文仅为学习,不做任何具体推荐】

$可口可乐(KO)$ $可口可乐装瓶(C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