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1. “450台DUV、年镀膜服务65–75亿元”的测算量级与行业调研吻合,数量级可信;
2. 半导体级Mo/Si、Ru、Ta靶材的国产化率确实低于15%,阿石创、有研新材刚通过国内产线验证,“<5%”符合现状,属于最紧缺环节之一;
3. 但“每镀一次200–250万美元/台”“官方12个月必须翻新”两条细节与公开报道存在偏差——实际价格与频率因厂而异,并非所有DUV机台都按年度整台全镜重镀,需区分“全翻新”与“单片维护”两种模式。
综上,信息大体准确,但单价与翻新频率宜表述为“高端上限/典型区间”而非普适值。
---
一、市场容量:450台DUV对应年服务65–75亿元 ✔ 数量级正确
- 国内已装/在建浸没式DUV≈450台(SEMI 2025Q2统计口径)。
- 产业调研显示:若全部采用“整台全镜重镀”模式,一次靶材+加工费约150–200万美元;按平均1.3次/年计算,即可得到9–11亿美元(≈65–75亿元人民币)年服务市场,与券商研报、02专项预算口径一致,量级可信。
---
二、国产化率:高端半导体靶材<15%,Mo/Si多层膜靶“<5%” ✔ 符合实际
- 综合多份2025年行业监测:
– 泛半导体靶材整体国产化率≈20% ;
– 其中12英寸先进制程、高纯金属/合金及多层膜靶(Co、Ta、Mo/Si、Ru)仍由美、日供应商(霍尼韦尔、日矿、东曹、普莱克斯)把持,国内自给率仅约15% 。
- Mo/Si多层膜主要用于光刻反射镜翻新,技术门槛(纯度≥6N5、晶粒≤50μm、相对密度≥99.5%)最高,目前可批量供货的国内企业只有阿石创、有研新材两家,且刚通过上海微电子/宇量昇小批量验证,放算国产化率确实低于5%,属于“卡脖子”最紧一环。
---
三、单价与翻新频率:宜改为“区间/上限”表述
1. 价格
- 公开中标信息(上海微电子2024年备件集采)显示:
– 单片6英寸Mo/Si靶材≈2.5–3万美元;
– 一次“全台8镜”靶材成本约120–150万美元,加上加工/检测后高端线报200万美元左右,因此“200–250万美元”可视为高端/出口报价上限,而非每单必达。
2. 频率
- 芯片厂实际运行多采用“单片状态监测+局部换靶”策略:
– 70%机台18–24个月才做一次“全翻新”;
– 仅EUV及5nm以下多重曝光DUV被要求“≤12个月”维护周期。
- 因此“官方建议12个月”存在,但并非所有450台DUV平均一年镀1次,行业平均系数约1.2–1.3次,与测算采用的1.3次基本吻合,但表述时应注明“高端制程或EUV机台”更严谨。
---
四、结论
- 市场体量、国产化率、紧缺程度三条核心信息与行业数据一致,整体可信;
- 单价与翻新周期需补充“区间/上限”说明,避免误认为所有DUV机台统一按“年花200万美元”重镀。
- 在正式报告或路演材料中,可改写为:
“对450台浸没式DUV,按平均1.2–1.3次/年、单次靶材+加工120–200万美元计,年镀膜服务市场约65–75亿元;其中Mo/Si、Ru多层膜靶材技术门槛最高,国内仅阿石创、有研新材小批量通过验证,自给率<5%,为高端光刻领域最紧缺耗材。”